农家肥

知远网

2024-05-07文/陈锦怀随笔

在我青少年时期,农村的河流到处是碧波荡漾,河岸的柳树,树干粗大,枝条柔曼,颜色青翠;水边的香蒲,散舒水袖,绿意盎然,剑叶抱烛。如此现代人追求的景观,大规模的积肥造肥运动功不可没。

那时候的农村,肥料以农家肥为主,种田只用很少量的化肥。最早的化肥是硫酸铵,也叫肥田粉,后来才有碳氨、尿素、复合肥等。由于农家肥用得比较多,田里只要施一点肥田粉,庄稼的叶色很快变成墨绿色,效果十分明显。

农家肥有多种多样,主要有河塘泥、堆肥、泥圈养猪的猪圈灰、淌圈养猪的猪粪、羊圈灰等。

为满足种田对肥料的需求,积肥造肥都有一定的指标,要实现一田一塘 (河泥塘)、一亩一猪。每年都要掀起几次积肥造肥高潮,公社、大队开现场会检查评比,进行行政推动,还张贴标语进行鼓劲造势,常用的口号有:"全民动员,掀起积肥造肥新高潮""全民动员,打一场积肥造肥的人民战争""向海陆空进军(注:指捞水草、割野杂草、采树叶),打一场积肥造肥的人民战争""四处找一找,庄稼吃不了"……

积肥造肥少不了土和草。土的来源有:冬天搭的河泥、夏天罱的河泥、大田里的田土、十边隙地削的草皮等。草的来源有:种植的绿肥、割的野杂草、场头的乱稻草、树叶、河里的野生水草和养殖的水葫芦、水浮莲、水花生等。在积肥造肥的高潮时期,割草真可谓是全民动员、全民参战、各显神通。生产队给每个社员下达割草任务,必须要完成多少数量。学生也不例外,上小学时,将割的草交到学校,学校再组织学生扛着红旗,敲锣打鼓送给附近的生产队;上中学时,直接将草交给生产队,生产队给记工分,并开证明给学校。那时的农村,园田河坡、场边地头、田间道路所有的野生杂草都被割得干干净净,夸张点的说法就是到处溜光水滑,想割点羊草都困难。扬中割不到草,大队组织劳动力到外地割草。我十八岁那年,刚刚高中毕业,随大队割草队到扬州长江边的新民洲共青团农场割了一个星期的草,割的草用船运回扬中,再分到各个生产队。由于草堆在一起时间长了,在船上卸草时草发烫得抓不上手。新民洲共青团农场是省农垦局的国营企业,那里全部是机械化耕种,我第一次看到那么多的大型农业机械。那里虽然草多,但也不够我们许多人割。白天我们在路边河边割,晚上偷偷到大豆田、绿豆田里割,那是不允许的。农场派人看夜,听到看夜人的吆喝声,一些人背着草篮拼命跑,我就原地蹲下来,躲在豆田中,等看夜的人走远了再跑出来。

积肥造肥运动中还有一件适合小学生做的事就是拾鸡粪,早晨拾鸡粪比较好,鸡刚出窝,新鲜的鸡粪比较多且显眼,份量也比较重。拾鸡粪要自做一个拾粪扒子,一般是把竹子头劈开,夹上一个河蚌壳,再用绳子绑紧。

农户的自留地主要用人粪尿和堆肥,猪圈灰、羊圈灰要卖给生产队挣钱,尤其猪圈灰是一定要给生产队的,因生产队给每家每户划了饲料地。农户自家的堆肥相当杂,将所有的生活垃圾堆在一个不显眼的地方,日积月累就变成了堆肥。那时的生活垃圾基本上都是有机物,到商店买东西是要带篮子的,包装物都是纸袋子,或是用包装纸直接包扎,捆扎的绳子也是纸捻的捻子绳,买肉用稻草茆拎着,买豆腐要自己带碗,根本没有什么白色污染。

积肥造肥,满足了种田对肥料的需求,并且都是有机肥,使土壤肥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为农作物的优质高产提供了保证。同时,农村的有机废弃物得到了充分的利用,除硬质的树枝作燃料外,其它的杂草树叶等全部做了有机肥。即使不在积肥造肥季节,野外的杂草及枯枝落叶也被社员们划回去作了燃料。因冬天搭河泥、夏天罱河泥,河塘里基本没有淤泥,河水清得见底,到处都是天然的游泳池。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