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念想

知远网

2023-09-05文/毛晓玲情感

一个人走完他的人生长度,留给世界的是什么?是背影,更是一种念想。人生的长度谁也无法改变,而它的宽度像布囊,可能装一支画笔,一把刻刀,在方寸之间便能展现出或删繁就简,或精雕细刻的功力。每当新作完成之时,他总会沉思良久,或微笑点头,或凝神思索,或摇头叹息,犹如亲生的婴儿呱呱坠地,既爱恋又略带遗憾之意,陶醉其中不能自拔。

这便是我的父亲。在他20岁时,就跟随当地非常有名的木雕大师学艺,靠着勤劳智慧的双手创作出许多作品,能在木器上雕刻人物山水、花鸟鱼虫、亭台楼阁,尤其工于棺木雕刻。最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有《二十四孝》,其中《孝感动天》《扼虎救父》《弃官寻母》等作品,雕工精细,栩栩如生。后来,他又去各地参加修建寺庙工程,学习民间雕刻艺人的精湛技艺,体悟其作品的精髓所在,雕刻作品大有长进。

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刚30出头,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上有老人父母,七口之家的重担压在肩上。他每天走街串巷地给人家做木活,每天工钱仅有二元五角钱,必须给生产队全部上交。他带了两个学徒,徒如己出,吃喝穿戴常记挂在心里。教手艺时一丝不苟,常对他们说:"木工是个账算活,先得算好尺寸,一钉对一铆,丝毫不能差。尽管说,长木匠,短铁匠,但也不能浪费,不然,掌柜会不高兴的,不要说给工钱,就是混饭也难。做活要细致不能毛糙,自己先看看,用手摸摸,觉得没问题了,说不准人家还是会挑出毛病来。"他总是很严厉,但也有高兴的时候。他爱听书,有《岳飞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等,更爱给别人讲书,可从不耽误干活。他还爱唱戏,爱讲戏,什么秦腔、黄梅戏、河南豫剧,总能唱上几句,讲起戏来头头是道,常吸引一群年轻人聚在一起为他拍手叫好。他见多识广,从江南的鱼米说到北方的牛羊,不知他的心里装着多少稀奇古怪的事。

后来,他办起自己的木匠铺,活儿做得好,为人处事更没的说。老伙计一大帮,喝茶抽烟还下棋,聊天中谈活了生意,温暖了全家。逢年过节回家时,他常对我们说:做人要尽本分,做财务的,更要本本分分管好账务,不要被蝇头小利迷惑双眼,因小失大(姐姐做财务);跑长途车的,就平平安安驾好车,出入一帆风顺,谨记安全法(哥哥开车)。就是当农民,也不能做违背良心的事。

父亲离世已不在,膝下承欢在昨日。阴阳两隔终难见,儿女无声泪自流。日月无缘做星辰,光亮微弱照路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