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一个村子,都会看到一对对饱经沧桑、古色古香的老门环。有的虽锈迹斑斑,却不减当年的威严与庄重;有的黑油锃亮,仍在扣响当下的时光;有的玲珑雅致,不失当年的环环魅力。
后稷故里,历来不乏能工巧匠,这些古老的门环,折射出一方水土曾经的人文传统。
一对对做的很精致环碰,与门环、基座构成一个巧妙组合。一般老门环基座没有兽面的,不能称为铺首。造型有花形、方形、圆形和多边形的,简洁、美观。集实用、装饰为一体,也是古建筑“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时候社会等级森严,一双小小的门环形制、颜色、大小都有相应的规范,与“门当”、“户对”一样,门环也被赋予了传统的门第等级观念。唐代,只有官府和宗庙的大门才能享有“铺首衔环”,寻常百姓的宅门是不能有任何装饰的。宋以后,门环才逐步走向民间。明史记载最为详尽:亲王府四城正门以丹漆金钉铜环,公王府大门绿油铜环,百官第中公侯门用金漆兽面锡环,一二品官门绿油兽面锡环,三至五品官门黑油锡环,六至九品官门黑油铁环。明清时期,许多成功商人衣锦还乡,在家乡扩院修宅,虽然当时封建统治者有严格的门饰等级,但这些商人们还是千方百计地改变门环的式样和图案,寓意各种美好愿望。在稷山宋金墓群墓道,砖雕墓门就有镌刻的门环,“铺首”是两个口衔门环的兽头。兽头纹样狰狞,颇为威严、神秘、静寂。
触摸着一对对老门环,如同穿越过时空隧道,回到了以往日子。门环外面包裹厚厚的一层包浆就像时间的烙印。只有用心触摸,才能让历史的本色显现出来。有的门环下还有一个六棱或四棱的小柱儿,有人说叫环碰,与门环、基座构成一个门饰组合,叩击时发出清脆的金属撞击声,很容易唤醒门内的主人,也能防止门环因经常叩击而伤及门的木面。这样的细节,只有在时光很慢、人心宁静、从容不迫的时候才会被设计出来。这与当下鲜艳夺目的电镀或烤漆大门相比较,门上一对对兽面衔环的如碗口大小的铜色铺首,边缘小小的裂缝显露出它廉价的材质,再使劲扣也发不出声响,形成鲜明的对比。
能工巧匠们为了一对小小门环,可谓费尽心机去装饰,以期达到平安美好!在铺首上,花卉图案、吉祥动物,几何纹样、兽头龙面等都是经常采用的装饰。白池村高百万的古宅,门上有“蝙蝠”环,寓意“多福”;装饰“葵花”则寓意“多子”;装饰“狮虎”寓意“镇宅”;装饰“蠡”(蠡为龙生九子之一,性情顽固,又习水性)寓意“防火多福”;装饰成“六边形”寓意“六合”即“鹿鹤延年”。
老门环是时代的见证者,是生活的亲历者,是时光的相伴者,是邻里亲友的难忘者。面对老门环,仿佛面对一位老人,阅历丰富又平实可亲。叩响它就像在聆听着一个个久远而传奇的故事。岁月如白驹过隙,生活依旧温暖。随着时光流逝,门环渐行渐远,终究会成为一种永久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