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了,天又燥热起来,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它。
在华夏大地的许多县区城镇,逢年过节都有玩龙的习俗。所玩之龙大致有灯笼、滚龙、板凳龙等等,欢度节日,十分喜庆,十分热闹。唯独处于汉水流域的旬阳市蜀河镇有点特别,它在灯笼、滚龙之外,还玩一种龙,这种龙,别具一格,造型别样,玩法别样,不烧花子,专泼水,称为"水龙".
玩耍这个水龙没有固定的时间,也不在年节里,而是在大旱久旱之年,用尽各种方式方法求神拜佛,叫天不应,求雨不得,城乡的人们万般无奈了,此时就要拿出大招,玩这种"水龙".可以想见,此时的天气必是烈日当空,燥热无比,禾苗干枯,"赤地千里".
这个水龙的制作十分特别,是以粗的竹篾做骨架,扎成龙形,而后折来大量柳枝柳叶,抑或有少量其他树枝树叶,以柔韧的为好。缠绕在竹篾骨架上,便成了一条有模有样的丰满的龙,总长11节或13节(不知因何,忌讳12节),约20米左右。龙头上的嘴巴、舌头、鼻子、眼睛、龙角、龙须等等,一应俱全,一丝不苟。
玩法也很特别。在正式出龙之前,先要把水龙擎到镇中心大桥内侧黑沟里的龙王庙,烧香烧表鸣放鞭炮祭拜龙王,给水龙求得神魂,使神形合一,这才"活"了,方可镇妖降魔,方可完成求雨的使命。
接下来就该走上街巷正式登场了。哦,不,还有一项重要任务,是要去捉拿制造干旱的妖魔"旱奘"(蜀河方言,"奘"发音"庄")。
去哪儿捉拿?"旱奘"藏在哪儿呢?疑点指向庙宇:杨泗庙,黄州馆,江西馆,三义庙……得挨个儿去搜寻。这是笨办法,费力劳神,找到天黑,纵使捉到了,还能上街舞龙求雨吗?当然不行。得动脑筋分析判断,最有可能会藏在哪儿?"三个臭皮匠, 胜过诸葛亮".大伙合计认定,最有可能是在杨泗庙或者黄州馆,因为那两座庙宇建筑宏大,结构复杂,便于躲藏。十有八九,就这两处。目标既定,便分头行动,没费太大周折,果然在杨泗庙戏楼顶上抓住了他。他藏得就像民国时期电影《夜半歌声》里的宋丹萍一样神秘。
抓住了,立即五花大绑。"旱奘"满脸五花六道,被画得鬼眉日眼,比京剧里的大花脸还难看,真如魔鬼一般,好生吓人,尤其孩童见了,直往妈妈身后躲。"旱奘"作为制造干旱的"罪魁祸首",用绳索牵住,被推搡着走在水龙前面,走上大街,游街示众,任冷水迎面瓢泼,发泄愤恨,遭受惩罚。
耍水龙的人脱得赤裸,只穿一条短裤,擎着水龙一边跑,一边摇,一边滚,一边呼叫着,硬把一条柳叶龙玩成活龙;一边又任由一街两行的人,用瓢盆泼水,用"水枪"喷水。猛烈时,紧闭双眼,凭着感觉奔跑前行。
"水枪"是商家店铺买来专门用于喷洒水龙的。黄铜造的,约一米长短,扞面杖般粗细,外面一根粗管套着里面一根细管,可以上下滑动。管的上端有一个黄豆大小的眼儿,算是喷头;下端有筛眼,利于过滤杂物。使用时,把下端扎进水桶或水缸,握住上端套管,用力上下滑动,水就喷得老远老高,十分有劲。就像而今拍摄电视剧的人造"倾盆大雨"似的。
水龙听不懂人的语言,但在舞动中,在泼水中,在人们的揖拜中,在人们的呼喊中,明白了人的心思。它的神魂激动起来,升腾起来,飞跃起来,直上云天,奔往天宫,去拜奏玉皇大帝,禀报人间的旱情,转达百姓的乞求,叩请玉帝速速布云播雨,以解人间"赤地千里"之灾苦,以解救干旱的庄稼和枯萎的树木花草。
水龙舞过的街巷,有如暴雨过后,街道两侧水流哗哗,裹挟路面泥土,奔流而去,流向河滩,流入汉江。留下清洁湿滑的街面,干净多了,清新多了。但空气湿度加大,更加闷热沤人。
水龙神魄完成使命,自天宫返回时,已是黄昏,人也累了,龙也累了,便前往龙王庙歇着;同时给龙王添油上香进"贡献",加倍敬奉。
次日继续上街舞龙求雨,直到感动玉皇大帝,批准降雨,交龙王执行。
水龙求雨之后,龙王是否执行了玉帝的指令,布云播雨,我记忆模糊了。记得清楚的就是这"水龙"的形象和它舞动的姿态,玩耍的热闹,以及那个"泼水节"带给我们孩童的乐趣。
而今,这个记忆己经久远了,"水龙"也近乎失传了。不过,如果剔除它的神道色彩,单纯作为一个特色旅游项目,安排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拿出来表演表演,既传承了民俗遗产,又丰富了旅游文化,兴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