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董卿的真正认识,还是她在央视主持了两档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与《朗读者》,她落落大方的书卷气质,对古诗词信手拈来的文化积累,不愧为主持人中的文艺女神。
在今年四月刚刚结束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决赛中,一个外卖哥战胜了北大硕士获得了冠军,董卿忍不住这样赞叹外卖哥:"你所有风吹雨打、日晒雨淋中的奔波和辛苦,你所有偷偷躲在书店里背下的诗句,在这一刻,都绽放出了格外夺目的光彩。"这个叫做雷海的外卖哥说,也许当我送了外卖之后,有爱诗的点单人会和我聊聊诗。
像雷海这样,一辈子做一个平凡的读书人,也是我享受的人生。读书,是漫漫人生中最自然的修行。
一个文人说,诗歌好比蘑菇,是在阴冷潮湿的环境里生长。一个人的生活也一样,物质生活是阳性,精神生活是阴性。一个人的私人阅读,也就是阴性的了。
阅读也是独旅,在一个人的旅途中,你发现了什么,感受了什么,得到了什么,那是你自己的事。古往今来,有关于读书人的很多理想环境,大雪夜卧床读书的,风雨夜秉烛夜读的,相拥红颜阅读的,养一头驴一匹马、桃花源下边耕作边读书的。
而今,对我来说,最自由的阅读是什么呢?我说的是,市井里的阅读。市井里的阅读,就是没负担、没功利性的阅读。有时候我从老城墙里探出头去望一望古人的阅读,其实他们一些人,像当今那些应试教育的学生一样,是读得很苦的。在进京赶考的学子中,冠盖如云,却也有衣带渐宽,斯人独憔悴者。当一个人带着这样沉重的目的阅读,无疑是为自己带上了一副枷锁。
说一说我那些最平常的阅读吧。
我带着一本从旧书市场上意外淘来的书,跑到一棵树下去阅读,风把叶子吹得哗啦啦响,读倦了,就靠在树上打一个盹,在一棵银杏树下,我曾经从下午睡到了黄昏。我合上书,对一棵树开始打量,发觉树身上那些茎脉,也如人身上那些毛细血管一样,吸收着根底的水分;你靠在那样一棵树上,同一棵树的吐纳,也如在阅读里的灌溉、交融、约会。
我还带着一本发黄的书,去老城一条青苔绵延的老巷子里闲读,那是一本关于植物姓名、习性的老书。读了那本书后,我从前浮躁的脾气变得安静了一些,我还发现,那些植物的名字,比人的名字,富有诗意多了。当我在老城读完了那本书,也结识了老城里一个喜欢读书的老人,他长长的白色寿眉,让我眼前浮现起山顶的积雪。
我还喜欢坐着慢火车去旅行,在火车上的阅读,山水荡漾开去,文字的涟漪鱼贯而来。我靠在火车窗前,想起远方一个人,正在等我,生了炉火,熬了浓汤,泡了热茶。有一年烟花三月,我坐火车去扬州,那是一座让时光慢下来的古城。在扬州,有二十四桥,就是二十四个缓缓流淌的时辰,在我凝望的眼眸里,扬州城的剪影,就是扬州的茶水,呈现出碧绿的颜色。我在扬州古城里,读完了一本书,就是《本草纲目》。读完了这本药书,我调整了自己的生活节奏,慢下来,再慢下来……因为一个人最好的生活,就是植物生长的状态。
我慢慢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这是董卿在《朗读者》里的表达。我也相信,她说的活过的人,也是一辈子把阅读当成最平常事的人,在他们为人世留下的精神遗产里,很多是以文字的面目得以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