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也叫甘薯、地瓜、红薯、白薯、红苕等。看到以上题目和第一句开头话,或许有人认为我又要东拉西扯,高谈阔论"番薯经"了。其实不是。
既然不是,或许有人猜测,那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之乎者也",到文明村"温良恭谦让"学习种番薯。其实也不是。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务院刚批准海口市设立三个县级区不久,作为西部的秀英区,是地理环境相对比较边远落后的区。区里的荣山乡,又是最贫困边远的乡。而乡里的文明村,更是最边远,交通、讯息最闭塞,自然条件最为困苦的自然村。
论这个方方面面条件几乎全部落伍的文明村,寻思着当年给村庄起名的高师是哪一位。是意欲带来远大抱负及理想,给予宏伟良愿?还是旨在压力变动力,逆境树大志?真是好一个敢思敢想!
当时区里实行机关包点工作,区委宣传部就包文明村。那时为加强宣传报道,作为市委机关报的《海口晚报》分别在三个区设立记者站,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任站长,报社派出科级记者任副站长,区宣传部还选派可胜任报道工作的同志为特约记者,由市委宣传部下发文件宣布记者站成立。此后,各区的宣传报道工作,确实有明显的加强和提升。
有一次,我跟着区委宣传部的同志到文明村的番薯地走了一趟。
当时的区宣传部长董建中知道广东潮汕地区的精耕细作闻名华南各省,新中国成立后曾派人到海南各地当顾问指导种植业,各市县均分派有一大批。于是,便一个劲地鼓励我这个潮汕人为他们这个包点村帮帮忙。旁边文明村的党支部书记和几个青年骨干也眼巴巴地看着我。盛情难却之下,我只好当场演示起种番薯。
我脱掉了鞋子,卷起了裤腿,接过一把锄头,撸起袖子就在番薯地里边干边讲,从整地起垄讲到株距和行距,再讲施肥中如何控制好肥量、次数、时间及方法,还讲到中耕除草的选择时段,要特别注意雨期后的翻蔓,防止藤蔓落地生根影响番薯产量等普通环节和重点环节,并一一讲到哪就演示到哪。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听得很认真,并不时提问。有个青年骨干甚至还拿出一个未抽完烟的香烟壳,倒翻起来记下几个最关键的要点。我被这浓郁的学习进取氛围感动了,心想,人不怕落后,就怕你没有那股摆脱落后急起直追的勇气。
回海口市区的路上,我心情兴奋,唱起了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这一带也就同咱家乡一样,美好的日子万年长!"此情彼景,相似又相融。
四个月后,那块按新方法进行种植管理的番薯地收获了。村民们认真测算了一下,亩产量将近四千斤番薯,相当于过去种植法产量的三倍。测算结果出来时,村支书和宣传部的同志都给我打来报喜电话,让我十分振奋。尽管此次文明村番薯每亩产量,比起我家乡当时的亩产六千斤还有差距,但对一个贫困村来说,已经是一个破天荒的大突破。
说来也巧,此时我家一个大花盆上难得一见的飞来了几只像喜鹊模样的小鸟,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果然这美好的前兆,也引来了美好的结果:文明村给我送来了一麻袋番薯,个个光滑鲜亮。想到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十分欣慰收下了。
此后,文明村不断传来喜讯。水利灌溉越来越普遍,水管拉到山上已梦想成真;楼房越建越漂亮,一间间的老瓦房,被一幢幢的新楼更替;道路修筑成水泥路面的越来越多,半山区的空气又特别好,吸引了众多的城里人前来郊游踏青,甚至喜欢有坡度的青年人,骑车前来洗肺、赏景,也渐渐成为时尚……
青年就是未来,它预示并彰显:文明村,真的越来越文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