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自乐班

知远网

2023-11-20文/高涛情感

二十多年前,父亲从教师岗位退休回到村里,母亲也因年纪大辞去保洁员,两人和几个村里的赋闲老人,一来二去衍生出一个小小的秦腔自乐班。

也许是机缘巧合,也许是张家村秦腔文化气氛浓厚,一招呼,竟有近十几位秦腔戏迷,和三四个能伴奏的班底。短短七、八个月,简易的秦腔自乐班里,各种行当齐全,板胡、二胡、甚至柳琴都有人能弹奏,且技艺日渐娴熟;有的人是年轻时爱好,后来养家糊口抛在一边,现在重新拿出旧家伙什,上手忒快;有的人有音乐细胞,习练时间虽不长,但也能凑合搭班子;更让人吃惊的是,几个演唱者认真哼练,能唱《周仁回府》折子戏;还有个年轻小伙,白天是送水工,晚上来敲锣,还会打板。他右手食、拇指捏住一根筷子粗细的木棍,带节奏的敲击小铜锣,富有腔调还自带节奏感:将小木棍往头上一举,乐手们便挺起腰身端坐,弓弦张开;小木棍一敲,"铿铿、锵锵"地开始演奏。

父母亲和老人们乐此不疲,不仅约定每周一、四晚上去村文化站活动,还凑份子添置了音箱、戏服。后来,他们鸟枪换炮积极申请乡镇与文化部门赞助了一套万余元音响设备,以及一面牛皮大鼓和三十多面铜钹儿。小小自乐班里又自带了锣鼓队、秧歌队、广场舞,活动精彩纷呈,每晚排练时,经常吸引附近二三十名村民前来观看。

特别在农历春节前后,自乐班白天挨家挨户敲锣打鼓送热闹。主人封不封红包无所谓,就图个过年气氛;晚上,自乐班在村文化站举办秦腔文艺汇演,连年轻人都放下麻将不打了,酒也不喝了,荤段子不讲了,赶来听听戏,跳跳舞,抡起鼓槌,敲几下锣鼓,村里风气好转许多。让人不由感叹,个人喜好的自乐班,变成了大伙儿的爱好事,还有教化的高级功能,自动挤压了"低俗"的空间。看来,快乐传染也感染人。

原以为,这样就蛮好,人年纪大了,有个自娱自乐且健康的晚年生活。不承想,更精彩的还在后面。

随着自乐班水平的逐年提升,村里红白喜事,主人都来邀请前往助阵演出。一般演出时长一个半小时左右。台上穿衣挂服,举手投足,有板有眼,唱到高潮处,台下阵阵的掌声和"好!""再来一段!"的连连喝彩声。开始仅在张家村各小组出演。主人送包烟,管顿饭,渲染个过事的气氛。慢慢地,自乐班名气大了,方圆十里的村民过事都要提前预约。条件好些的主人家,发个最大的微信红包,为吉利也图个喜庆。这让自乐班的班头来了劲,顺势将自乐班重新组建成高陵区秦腔协会,笼络了几十位骨干成员,发展会员近百人,成了些气候,文化行业变成了农村产业,真的是让人没有想到。

更没有想到的是,今年全区举办"献礼二十大·秦之声"群众秦腔大赛。大伙儿一听,踊跃报名参加,精心排练节目,上台表演一路过关斩将。初赛、决赛,台下观众进行手机线上投票,评选自己心中的"唱将名角".流火七月,一时间,县城大小广场上,秦腔声盖过了流行歌曲,公园街角总能听见二胡声,竟掀起了一股秦腔热潮。

秦腔,在关中白菜心的高陵,本就是起根发苗的大本营,也无疑是群众最喜欢的戏目,没有之一。大赛台上,冒出了许多秦腔少儿新秀,这让台下的戏迷们心中暗自高兴——秦腔后继有人!

而捧回大奖的几位名角,带领着后来参加协会的爱好者,认真练习,从不懈怠也无骄傲。他们练习得很投入,从声腔到姿势,从气息到节奏,毫不马虎,也从无缺席。看得出,每个人都是从骨子里热爱秦腔的。

父亲在乐队里拉二胡,母亲的拿手戏是《周仁回府》。两人在秦腔演奏上,延续了一辈子好为人师的职业习惯,经常与大伙儿探讨节奏、旋律如何合拍,动作怎样优美。有时为了弄清一个小问题,还专门跑到"老年大学"请教。他们结伴去西安易俗社学习充电,自掏腰包为协会维修设备。当然偶尔也会遇到点互怼的人和不愉快的事,他们总是哈哈一笑,淡然处之。时间长了,人品自高。村里的红白喜事,两人身兼数职,一会儿当账房先生,一会儿客串司仪主持,一会儿台上演唱伴奏,台前幕后,虽然忙碌,却因有为而快乐着。

自乐班在农村自娱自乐,秦腔在农村生根发芽,本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而老年人的生活有乐有为,要我说,这也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