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泥成金蕴传承

知远网

2023-12-07文/灵魂鸟随笔

生活于黄河边,时时处处受到黄河文化的熏陶。自幼擅长习文弄墨,虽琢字不精,涂鸦无形,但凡文房四宝,皆情有独钟,尤其对黄河澄泥砚偏爱有加。

那年我从新安到孟州,见一人于黄河浅滩挖深坑淘淤泥,感觉好奇,便近前搭讪。当知其为制作砚台而采时,猛然便想起了黄河澄泥砚。

黄河澄泥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始于汉,盛于唐宋,迄今已有两千年历史。其贮水不涸、厉寒不冰、发墨利毫、润笔生香的特性,令人赞叹。

很早时候我就寻思过:此砚成型于泥,泥出黄河,且为沉积渍泥,也不知有何讲究?

那日,那人采泥很细致,像从沙中拣谷粒似的,有丁点杂质,就不取用。再后来,我们交了朋友。朋友是从新安移民过去的,是地道的老乡。他住的村子沿用了原来的村名——石井村。他家的大门口有个牌子,上写“黄河泥城澄泥砚”。

院子很大。进了院子,但见到处是缸缸瓮瓮、盆盆罐罐,里面全是泥浆。西厦房是三室通间,有多个柜架,摆着形态各异的砚台,虫鸟花鱼、飞禽走兽、人情风物,无不呈现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东厦房和西边同大小,有三四人在忙碌。烘干、筛土、洗泥、澄泥、晾泥、整形、塑像、雕刻等,看上去工序不少。老乡说,一个成品出来,需要五六十道工序,而且全部手工,在成型之前,光澄泥就得三四十遍……我惊讶!

当我问及朋友这些东西怎么销出去时,他微微一笑:世界这么大,哪不需文化。虽然是非遗,爱者遍天下。他还说,黄河澄泥砚在明清时期断档过很长时间,现在把它重新研制出来,传承下去,也是填补了黄河文化阶段性的一个空白。

黄河澄泥砚,它不仅本身是一种文化载体,而且还是传承文化的一种工具。小小砚池,墨香飘起,便可熏染出一部中国史。

洛阳小浪底大坝截流后,在孟津和新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黄河万山湖,经过综合开发,成了著名游览区。去年夏天,我回老家,到黄河边的石井镇龙山公园游玩,不经意间,偶遇孟州朋友,他在这里开了个黄河澄泥砚博物馆,看样子很受顾客青睐。

朋友也好,老乡也好,从新安到孟州,又从孟州到新安,他形影不离黄河,身心不离黄河澄泥砚。我曾为他画过一幅主题为黄河的画,如今就挂在他的博物馆内,他送我的“飞龙砚”一直放在我的书桌上,就像奔腾不息的黄河每天流淌在我的眼前和心上。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