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之雅

知远网

2023-10-11文/路来森随笔

雪,飘逸,干净,圣洁。既具备一种姿态之美,又具备一种精神之美。

故而,历代对雪赞美之诗文,不胜枚举。至于文人与雪,更是多风雅之事,多风雅之处。如雪夜访友,踏雪寻梅,风雪夜归,灞桥风雪,雪山会琴等等,可谓难可尽述矣。

《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这就是“雪夜访戴”的故事。而“乘兴而行,兴尽而返”,大概就是王子猷“任诞”之表现矣。不过,对之,我更感兴趣的,还是“四望皎然”,一派白雪茫茫的景象,何其壮观,何其迷人,故而,才有了王子猷“雪夜访戴”之风雅事。

雪落,花绽,绽放的是梅花。无论是白梅、红梅,还是腊梅,雪中绽放,都好看。雪白,花艳,纵是白梅,洁白如雪,莹润胜雪,也叫人觉得“艳”,是一种白艳艳。所以,古人就有了“踏雪寻梅”之风雅事。

踏雪寻梅,寻得是一份圣洁,寻得是一份香艳。梅花,冷香,冷香也是一种香艳。花绽,绽放的是梅花。无论是白梅、红梅,还是腊梅,雪中绽放,都好看。圣洁与香艳相交,即如烈火烹油,寒冬里,便多了一份热烈,多一了份香浓。

明代吴伟,画有一幅《踏雪寻梅图》:高山巍巍,崖壁陡立,白雪覆盖了山顶,覆盖了坡地、溪岸。溪流,冷水潺潺,一架小桥,跨溪而过,桥上,一老者头戴斗笠,手领拐杖,一童子,则紧随其后,两人站立桥头,望向对岸;对岸,寒林枯木,白点一树树,是雪花还是梅花?那位老者:斗笠如盖,遮住了人的脸面,上身微倾,能见得出,他那份赏梅的悠然情态。他是一位老者,更是一位逸人,超然物外,性情只在一片圣洁中。

雪入画,自古已然。但却风格各异,各呈风雅之像。

古代灞桥,向来是关中交通要冲,也是亲人、朋友、任官送别之地,所以,一向就有“灞桥折柳”“灞桥风雪”的送别故事。

缘于此,“灞桥风雪”,也就成为了古代画家,一个重要的绘画主题。同样是吴伟,也画有一幅《灞桥风雪图》:远山巍巍,山间瓦房微露,沟谷间,白雪茫茫,呈现寒风之下,雪霰四散之景象;近处,则是寒林枯木,让人感觉萧寒之极;小桥上,一人正骑驴过桥,驴瘦人疲,窄窄的小桥,依然有不胜之感。尽管,我们看不清远行者的神情,但远行者的疲惫、寂寞,甚至于伤感,还是给人以极大的冲击力。

灞桥风雪,意蕴何在?远行的艰难,离别的伤感。白雪茫茫的画面中,书写的,到底还是文人的一份风雅。

今人,风雪天,亦是喜欢小聚:一起闲聊,一起弈棋,一起打牌,一起吃茶,一起小酌。

古人,更是如此。干什么?大概吃茶、小酌、弈棋等,自是分内之事。不过,古人,特别是古文人,雪天小聚,行事更多风雅。

赏画,品古,抚琴,歌啸,等等。

明代唐寅,画有一幅《雪山会琴图》:山道盘旋,山顶、林树、山路、河岸、小桥,俱然白雪皑皑;山坳深处,草房一处,房内临窗二三人,似在煮茶,似在调弦,静候来者;山脚下,赴会者骑一匹驴子,急急而行,身后是抱琴紧随的琴童。唐寅自题诗云:“雪满空山晓会琴,耸肩驴背自长吟。乾坤千古兴亡迹,公是公非总陆沉。”前两句,是写会琴者的悠然;后两句,则是写会琴者的心态:管它千古乾坤事,我自潇洒隐居去。夫子自道,画人,也是画己;道人,亦是道己。

一幅画,一首诗,真真传达出了唐寅的一派风雅。

窗外阴云沉沉,天欲雪。落得一场好雪,不妨也来一场风雅。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