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铗归来兮,食无鱼!"中学时读西汉刘向的《冯谖客孟尝君》虽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记忆犹新。
山珍海味,鸡鸭鱼肉,小时候无论是看电影或是连环画(那时叫娃娃儿书)还是小说,每遇此画面和场景,看土豪劣绅和伪军汉奸坏人肥吃海喝大快朵颐,我也是食指大动,直咽口水。
我出生并成长在汉江边,小时候常常在吊脚楼上看江水流泻,看帆船靠岸下滩,也常见纤夫喊着号子艰难地拉纤爬行……河对岸的瓮儿山仙人洞下有一巨石,汉江任河两水在此交汇,形成巨大漩涡,似鸳鸯戏水,也呈《易经》之"水火既济"之象。巨石上常有人腰上绑上绳子在此捞鱼,说是此处水流湍急,鱼常逆流而上,鱼大且鲜美。想那北宋的张伯端(道号紫阳)也好吃鱼,据《临海县志》记载,说张伯端有一天在官邸办事,家里便差人给他送饭,同事知道他嗜鱼,便把鱼藏在房梁上戏弄他。张找不到鱼,便怀疑是送饭的丫鬟偷吃了,回家后重罚了她。丫鬟羞愧难当,百口莫辩,含恨自尽。这件事过去后就逐渐被他淡忘了,直到有一天,他发现梁上往下掉蛆虫,才找到了藏在梁上的烂鱼,此时,张伯端方知原来是自己冤枉了丫鬟。经此一事,遂决定辞官不做,专心悟道。或许他辗转千万里觅得此处修道成真,是否与鱼有关?
我也好吃鱼。小时候也爱约伴在河坝浅水边砸鱼、捉鱼,那时汉江水真是清澈见底,卵石可见,游鱼可数。我们常常就在河边将逮住的鱼用火烤了吃。从小就听大人常说汉江最好吃的是"边、白、鲤、鲫(鱼)",当然,鲶鱼、红尾巴鱼、黄颡鱼、黄剑(鳡鱼)以及鳜鱼等也很鲜美。20世纪80年代在西安上学时,那时凭饭票吃饭,不是食堂制,常有关中及陕北的同学将鱼和陕南的同学换菜吃,他们说鱼有刺不好弄出来,吃起来麻烦。其实越好吃的鱼刺越多且细。作家张爱玲曾怨恨鲥鱼多刺,成为她的一大遗憾。此时我又想起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有一农民挑粪经过我家房背后,因饥饿而摔倒,婆婆听说后赶紧和面炕了几个软饼子让我送去,算是救了他,其实那时我们的粮食也不够吃。又过了两年,婆婆病重,不思饮食,从我家房前坎下遇一手拎10多斤重鲶鱼的农夫,父亲对他说老人病重欲购鱼熬汤,此农夫原是挑粪摔倒者,忙说"程婆婆是好人",遂象征性地收了点钱便将鱼卖给了我们。婆婆每日喝碗鱼汤,几天后竟好了!自此我始信因果有缘。
在紫阳有一风俗,在婴儿将断奶时要开荤,便是清蒸一条鱼,以适应以后的饭食生活。每当春节来临,每家每户必买一条鱼,即使没有鲜鱼,哪怕是冻带鱼,以求来年吉祥如意,年年有余(鱼)!就连紫阳年三十团圆的年夜饭蒸盆子里也要用蛋饺包成金鱼状,以讨个好彩头。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乃是告诫统治者要无为而治,不可扰民,尤其不能乱折腾。与鱼有关的多是美好的,从汉字的鱼羊为"鲜"到成语鱼跃龙门、沉鱼落雁、鱼米之乡、鱼水之欢、鱼水情深、鱼鱼雅雅、鱼水和谐等等。最早距今约7000年前的半坡遗址曾出土有人面鱼陶盆,反映出母系社会"寓人于鱼"的特殊感情,也反映了人类早期生殖图腾崇拜。
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吃。近几十年的大肆捕捞导致中国大江大河甚至大海,鱼类资源渐趋匮乏,有的甚至几近灭绝。现在国家明令长江禁捕10年,而汉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也禁捕禁捞,这也是功及子孙泽被后世的壮举。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这二者不可兼得,而我愿舍熊掌而得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