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在山里绕了几道弯后,在一个村子前停了下来。村前的小广场上立有一尊雕塑,是一只有点抽象的猴子。忽然一个激灵,可不就是猴坑村吗?太平猴魁——爱喝茶的人怕没有不知道的,猴坑一带便因产此款茶而出名,现在更是鼎鼎大名了。来到老刘家,是阿里山带队来的,在菜场、小镇,甚至某农家门口,都看到山民与阿里山打招呼,可见阿里山的人缘。他说带朋友到这里来了许多趟,有关茶事,比如喝茶、采茶、买茶,比如爬山、吃饭、看景。到底多少趟,他笑,哪能数得过来?当然他带的都是省城去的朋友。我臆想,他的甘棠别业,倒像古时行旅的一处驿站。不过,只是他是别业永远的主人。
老刘年纪其实不算大,四十上下,穿着周正得体,衣领里掖一条烟灰色围脖,斯斯文文,却一脸诚恳厚道。在三口镇看到老周搬了一个猪屁股,原来阿里山带驴友去他家吃饭,老刘从来都是一文大钱不收。《礼记》云:"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是他们想出的一计妙法,算是还礼。到村里转了一圈,四五十户人家,大都三四层徽式小楼,依地势而筑,粉墙青瓦,日子殷实。
喝到了最好的猴魁,因保鲜得好,修长苍绿,白毫伏隐,兰香高爽,猴韵醇正。老刘说山上气温低,猴魁青叶的采摘相对要迟,大约于四月中旬,成茶两叶抱一芽,俗称"两刀一枪",民间称"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茶汤清绿匀润,有"绿金王子"的美誉。站到四楼平顶,可看到刘氏茶园,村里大部分人家的茶园也星散此地,海拔六七百米,很远的山坡,氤氲着山岚雾霭,山脚下即是太平湖,87版《红楼梦》中林黛玉抛父进京都——黛玉乘舟北上就是在此拍摄的。猴魁的生长环境不用我多讲了。"村里每年的新茶不够卖",去年的一个周末天,老刘说他家竟然涌来八九十人,别说吃饭,就是站也没地方站了。猴坑就那么大,一年也就产那么点茶,想买猴魁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老刘家有七八间客房,收拾得干净整齐,当然是备不时之需。这得归功于他妻子的功劳。可他在楼东边又新圈了几间老宅和一大块地,领着我们看。老宅旁是菜地,茫茫苍苍一片,都长得肥美水灵,蔬菜们喝的都是太平湖的水。
"一到茶季,通向山外的路就堵上了,进不来,出不去。我还想组织村里人,把水上游船搞起来,让城里人看看咱猴坑,不止茶好,还有好山好水。"老刘很神往,也很有信心。"春天到了,就动工。用不了多少时间,村里又是一番样子了。"老刘的宏伟构想是,修整拓宽,在家门口建一水上码头,修一座停车场。
真不能小觑老刘的眼光与实力。
门口有两株腊梅,年头不少了,一株素心梅,一株狗牙梅,正开,香极了。是腊月天,没有意料中的冷,又喝了热茶,就站在门口看花,看远处的风景,不过瘾,又穿过菜地,转到湖边,湖边已有了一个码头的雏形,静水澄碧,山从这里慢慢退向远方,水域变得开阔起来,蓝得像一匹锦缎。遇见几个老人抱着火熜在晒太阳、拉家常。寒冷时节,皖南的许多人家仍用火熜烤火,或者将火熜放在一个特制的盆里,给小孩坐着取暖,怕热气散去,盆沿都遮一层小薄被。老刘家有空调,也还有一个火熜(或者是旧年留下来的),已经不是老徽州手工编织的传统火熜(有人专门收集徽州旧物,会编制传统火熜的人现在是越来越少了),好像是金属做的,放在一个很大的腰子形的盆里,栎碳发出微红的光。这天,他家的火熜上一直焐着火锅,中午,一盆盆的火锅就是从火熜上端到桌子上来的。肉、鱼、鸡、虾、猪蹄、大肠、腌笃鲜、时蔬,全是锅仔,"滴嘟滴嘟"冒着热气。他妻子忙前忙后,老刘不忙,却就是不肯上桌。一顿饭,吃了两个多小时。
喜欢堂屋里挂的两幅字画,一幅"上善若水"匾额,是九华山慧禅法师笔墨。意境深远,禅机无限。释慧禅在九华山出家,俗名朱远高,号九华衲子,墨耕经年。另一幅立轴牡丹,粉紫,清贵无比。画与诗将画面分割得恰到好处。题的是唐徐凝的一首绝句: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题跋都写在画的左边,自上而下,穿花遮枝,用极淡的赭土色拖扫下来,与画的仿古底色十分相宜,很大胆,很好看。落款署岁在丙戊年夏月王荠墨,别无其他。
"春天你们来喝新茶,看映山红。"我们都记住了老刘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