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八村追电影

知远网

2023-06-02文/吕海涛随笔

可能是物以稀为贵吧,我小时候,出村看电影就像是去赴宴。为了精神上的“美味”,以足当车,在夜里来来回回跑上十几里,甚至二十几里,可真不是什么新鲜事。

那时候,村里人家娶媳妇、嫁闺女,是肯定要请放映员放电影的。老人仙逝3年,也要放电影热闹热闹。后来演变成孩子考上大学、母牛下崽,大家都要放电影增添喜气。所以那个年代,虽然去看电影有点辛苦,但还是有很多场电影可以看,这让我们忘记了辛苦。

哪个村有电影的消息,我们早早就知道了。为此,大人们有意识地早早收工,学生娃也没有过重的学业负担,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特别是年轻人,更是精心收拾一番,把一颗萌动的心藏在胸腔里,做着一些看电影之外的美梦。

去看电影的路上,我们只嫌路途漫长,只怨自己腿太短。为了跟上大人们的步伐,有时候不免要跑起来,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尽管如此,大多数时候,我们到场时,电影已经开演了。在听到电影里发出的声音后,我们慌了神,脚步更急了。

小孩子大多在最前边席地而坐,方便在换片子间隙出去撒尿。本村的人占了地利,都坐在凳子上舒舒服服地看。年轻人大多站在人群后边,男孩看上了女孩,就趁机靠近女孩,慢慢就搭上话了。也有一些少年逞强,争风吃醋,为了一个女孩,在电影场子里大打出手,这种场景虽不多见,却大煞风景。

那些年,武打片刚刚兴起,但最吸引人。《少林寺》公映了许久才逐渐下到农村放映。一天晚上,听到其他村子要放《少林寺》,我们村的很多人顾不上吃晚饭,放下锄头就跑去看。那个晚上,我们看了4部电影。为了少掏片租,放映员派人骑摩托车“跑片子”,在两个地方轮流放映,等全部放完已经是半夜了。那晚的月亮很亮,很圆,看电影归来的路上,人们扶老携幼,说说笑笑,连成长长的队伍,将安静的乡间弄得喧闹起来。村里的狗叫了几声,人们只好无奈地闭上嘴巴。

《少林寺》放映后,武术热兴起。有些人家把孩子送到登封少林寺学功夫,我弟弟就是其中一个。他后来学艺有成,被部队特招,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多年以后,他讲起自己从军的根由,说其实就是因为这部电影。从一定程度上说,电影改变了他的命运。

感谢电影,它给那些生活在艰苦时期的人们送去了精神食粮。它让我们快乐,也让我们的童年记忆有了更鲜艳的色彩。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电视逐渐走进千家万户,电影才变得不那么稀罕了,偶尔哪个村子放电影,人们也懒得跑了。放映场里稀稀拉拉的观众,仿佛在和电影作依依不舍的告别。再后来,电影就慢慢走出了农人们的生活。

现在,手机、电视上的节目令人目不暇接,那些十里八村追电影的日子早已走远,但是回忆就像挂在岁月深处的风铃,说不定哪阵风来,它就会传来清脆的时光回响,勾引我们一次次回到过去。说真的,我怀念那些追电影的日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