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流芳桥陈氏祠堂宏远堂的老屋。
小时候我在老屋长大,对那里的一砖一瓦是那么的熟悉,又是那么的难忘。
老屋如果还存在的话应该近两百年了。他始建于清朝道光初年,总规模是外部五个大门连片,内部五个院子相通的43间颇为壮观的大宅,是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清朝建筑群。
老屋分四期建成。第一幢五间七架梁正房,四厢屋,院墙有门楼,内有门厅。正房最前一架是走廊,两头有耳门,正房后面是六间五架梁平房,这第一幢院落称 "老堂进"(音)。第二幢院落在老堂进的东侧,前后两进三间七架梁,两进之间的两侧有两厢房,这个院落称敞厅。老堂进与敞厅之间有前后门厅相连,称门档,也就有了第三个院子。敞厅东边座东朝西有五间七架梁,北头是两厢房,南边是一厢房一门厅,这是第三期建造的,形成了第四个院子。第四期建造的是老堂进西边座西朝东的四间五架梁,与老堂进之间有南、北门厅相连,形成了第五个院子。第一、二、三期建的房子的正屋都是敞步檐。老堂进檐口里一架的中间堂屋设六扇屏门,两侧四个房间都是下半截砖墙,上半截是板壁和格子窗。敞厅前一进三间的北檐口各6扇计18扇格子门,后一进中间堂屋檐口里一架设六扇屏门。大宅内所有础石为鼓形花岗岩,步檐都铺有条形青石板,院子铺的是红石板。房屋的山墙尖都有马头墙,墙头覆以小青瓦。屋檐瓦的勾头和滴水有菊花、荷花、万字纹、寿子纹等图案。
反映陈家历史和文化的是老堂进和敞厅。老堂进堂屋西山的过梁上挂有一个木架子,架子上搁有从徽州迁居圌山陈氏始祖陈大林和忠、孝、仁、义、礼、智、信、后八大份始祖画像的画轴,每年春节这些画轴都要拿下来挂在老堂进供陈氏子孙祭拜。敞厅前一进堂屋前檐第二架上方面朝北悬挂"宏远堂"堂名匾额,左右两间相同位置挂镇江府赠送的"乐善好施"和"瑶池花灿"匾额,后一进堂屋后檐第二架悬挂"惠賙里党"匾额。"乐善好施""惠賙里党"匾额是陈氏第二十六代孙陈瑞麟、陈瑞昌二人两次在本地区遭遇水灾时放赈救灾、设粥场时镇江知府赠送的,后其母苏氏过70岁生日时镇江知府又赠送"瑶池花灿"匾额。
老屋给了我太多的童趣。夏天,大雨过后步檐上的青皮石光洁如洗,小伙伴们坐在上面玩石子;冬天,温暖的阳光照满庭院,大家坐在步檐上晒太阳,用脚炉炸玉米花。大雪过后,冰封大地,我们用竹蔑编的漏蓝、筛子在廊檐下扣麻雀。
每年春末夏初,家燕飞进堂屋,在第二架梁上筑巢产卵,每当乳燕嗷嗷待哺时,便伸长脖子,张开嘴巴,煞是有趣。燕子也有烦人的时候,就是在家里飞来飞去,乳燕喳喳叫喊,燕巢下面天天都有一摊燕粪,这时燕子也就知趣地举家迁走了。第二年春天,燕子又如约而至,还是去年的燕子吗?我们不得而知。东晋末期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在《拟古其三》中写过这样的情景:"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在老堂进院子东南角的一堆乱砖头堆里,常常听到蛐蛐的叫声。我们扒开砖头堆,选头大、项大、腿大、皮色好、看上去体质强健的蛐蛐捉起来,养在稍微大一点的广口瓶子里,用番瓜花喂养。玩耍时,两个人各出一个大小相当的蛐蛐,用蛐蛐草引斗,让它们互相较量,几经交锋,败的退却,胜的张翅长鸣。
老堂进院子西厢房的窗棂底下有一个约一平方米的小花圃,那是扒掉一块破碎的红石板形成的,花圃里种有凤仙花、鸡冠花。凤仙花花色粉红,烂漫自媚,院内女孩子常用凤仙花汁染指甲。凤仙花果实很有趣,成熟时,果皮急速卷缩,产生弹力,把种子撒向远方。鸡冠花茎、叶、花皆红色,色彩鲜艳夺目,形成院内的秋色。凤仙花、鸡冠花种子均能落地自生,不必年年播种。
老堂进是我们生产队政治经济中心,队长会计都住在老堂进,是我的两个伯父。生产队的工分榜就贴在老堂进的板壁上,每天更新,社员们在茶余饭后来看看自己的工分那是常事。老堂进也是生产队的会议室,堂屋的正中央张贴着毛主席的画像,左右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画像,两侧的板壁上张贴着各种宣传画。宣传画时常更换,更换宣传画时能闻到油墨的芳香。
随着人口的增长,老屋已不能满足大家的居住要求,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各住户陆续拆除了自己的老屋易地新建。
老屋原来的宅基地现已复垦成了农田,只剩一条不足三米宽的路。每次路过那里的时候,怀旧之情油然而生,仿佛看到门前的菜园里长满了瓜菜,听到大院里人们快乐的喧闹声。
老屋虽然不在了,但他给我的记忆是永远不可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