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盖匠

知远网

2023-09-07文/山溪散文

盖匠,即盖房子的匠人。儿时,川东北一带的盖匠有两种,盖草房和盖瓦房的盖匠,一般来说,大多数盖匠两种房屋都会盖。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农村除少部分瓦房外,绝大多数人家中都是草房。而盖草房的草是用麦草和茅草,小麦秸杆和茅草光滑、质地硬,不藏雨水。那些年,绵雨多,天气潮湿,草房隔个三、五年就要翻盖一次,不然时间长了麦草就会腐烂漏雨,所以盖匠的生意很不错的。

盖匠进屋之后,通常是先撤除原来的旧麦草,计划需要多少材料,然后进竹林砍来一大堆竹子,换掉断损的竹桷子,将竹子划破成篾片,用刀破成两层,黄篾绑于竹桷上垫底,青篾用来绑扎固定麦草。草房骨架搭好后,就可以上麦草盖房了。但盖房的麦草有讲究,打下来的麦草并不能直接使用,得把软草剔除,要不然藏水易腐烂。通常是在上房之前,用手除去杂叶之后,捆成小腿粗细的小把递上房备用。

盖草房的盖匠工具很简单,通常只有一把锋利弯刀,主要是用来划篾片用。盖房时,盖匠将麦草均匀铺在竹子做成的骨架上,麦草兜朝下,草尖朝上,呈一字型,上面压匹篾片,用篾条穿过麦草,上下固定在竹片上,然后,用高梁捆扎的扫帚,把麦草兜用力拍整齐。这个看起来简单,但其实大有讲究。首先,麦草盖房是从檐口一层层往上铺;而且,麦条捆扎要牢靠,扯紧绑实;同时,麦草厚薄要一致,盖出来的草房才不会变形漏雨。

在生活困难时期,乡村遍地开荒种粮,根本没有茅草繁衍生长的地方,加之家家都喂养了一头牛,茅草一出土面,就被啃食个精光。要想用茅草盖房,只有到大山上去采割,才能满足盖房需要。所以,乡村盖房用小麦草盖的居多。

在乡村有个风俗,盖草房时盖匠不能在房上抽烟,一是怕抽烟时失火点燃了麦草,酿出祸端,最重要的是忌讳“火上房”,预兆不好,盖的房子早晚会失火烧掉。所以,一般盖匠都不学抽烟,怕没人请,影响生意。即是会抽烟的盖匠,如果烟瘾来了,也只能下房来抽,主家宁愿耽误点活路,也不愿意盖匠犯忌。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乡村茅草房基本绝迹,紧接着被一幢幢砖瓦房所替代。于是乎,盖匠的职业发生质的转变,由盖茅草房改为盖瓦房了。

盖瓦房,活儿就没盖草房复杂了。房上的瓦都是用黄泥烧制而成,一头宽,一头窄,为什么如此,是很有讲究的。房上的瓦,分沟瓦和扑瓦,沟瓦盖在两个木桷之间的空隙内,扑瓦是盖在两匹沟瓦之间的木桷上。做沟瓦的瓦窄的一头在下,做扑瓦的瓦窄的一头在上,如果盖反了,同样也会漏雨。

盖房时,盖匠对瓦的选择很重要,一般来说,好一点的瓦都用来做沟瓦,破损的缺角瓦用来做扑瓦。如果角子不平,盖出来瓦路就会翘起,这时的盖匠会眯眼一瞧,哪个地方低了点,就会拿破瓦片来垫起,以确保整间房屋的瓦平整度,以利于雨水通过沟瓦时顺畅。

盖瓦也是在屋檐檩处开头,一排一排地从下往上盖。不少盖匠多少懂一些木匠活,如果檩子断了,桷子破了,他会带着斧子、锯子,找来适合的木料给你更换好。乡村盖匠,不仅仅只是盖瓦,还要会“座檐扎脊”。座檐,就是用石灰或水泥与泥沙搅拌后,在檐口的瓦头子里填上混泥土,让瓦与瓦之间连接起来,也可称之为“瓦档”,使房上的瓦不往下滑,起到固定的作用。

“扎脊”,就是在脊檩上盖上一层瓦,瓦要盖密实,同样是用搅拌好的混泥土,在盖好的脊瓦上糊上厚厚一层,其作用是压住脊檩两边的瓦不往下滑,把交头处的瓦遮密实,防雨水渗入漏雨,也有用火砖当脊瓦座脊的。不过,水泥和沙的比例要调配好,水泥比例高,干得快,会破裂成口,雨水会从破裂处渗入;比例低了,会起沙,混泥土脱落后会漏雨。所以,这些都得看盖瓦匠的手艺了。

个别盖匠师傅,除专业盖瓦外,还会做灶挂烟囱之类的活,管它大灶、小灶、柴火灶、煤炭灶、砌灶台、安水缸,做出来东西像模像样,不比专业泥水匠差,深得主家欢迎,这样的盖匠,生意自然要好许多。

实话说,盖匠这门手艺很辛苦,除春秋天气不冷不热日子好受一些外,夏天在房上犹如烈火烤,喻作“血盆里抓饭吃”,如果身体抵抗力不好,很容易中暑,又恰恰是这个时候请去盖房的多,雨多雨大最好检验盖匠师傅手艺。冬天盖房同样难受,北风吹,雾大霜多,冻得手僵身冷打哆嗦,稍不小心就会感冒,让你十天半月缓不过气。所以,盖匠虽然活轻,但也属室外作业,其辛苦程度比石匠好不了多少,如果有其它出路的人,一般都不得学这门手艺。

过去有一句古话叫“万瓦三间房”,指解放前修的“五柱”或“七柱”木排立房屋,三间房子需要一万匹瓦才够用。这话也不完全正确,用瓦多少得根据房屋的宽窄、盖瓦的稀密度来确定,没有固定的计算方式,所说的都是一个大概估计数。

世事沧桑,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乡村,不但茅草房已经销声匿迹,成为了一代人心中永恒的记忆,而且连土法烧制的瓦,也被机器生产的琉璃瓦取而代之。由此,乡村盖匠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小,眼看着乡村盖匠的失业,就会导致这门手艺的失传,不由得让人感之惋惜。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