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父亲是农民,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寨子里的那片田土。
我清楚地记得,当生产队那块面积有一亩八分大的稻田成为父亲名下的责任田后,他的人生,他的梦想,他的激情,与他的汗水一起,在岁月的更替中融进脚下的那片田土,变成了仓储里的一粒粒一颗颗粮食,变成了家人们的一声声一句句欢笑,变成了家园里的一天天一年年幸福。
可以说,我和两个弟弟之所以能够从山村里走出来,就是父亲在这块大田里把汗水变成粮食,再用粮食一颗一颗地把我们支垫起来支撑起来的。
耕犁这块大田的时候,父亲常常是一大早就起床。先用苞谷面、谷糠与草料拌和一盆饲料喂饱那头耕田犁地的老黄牛,再倒来一碗满满的苞谷酒,一仰脖子咕咚咕咚喝下去,然后扛犁牵牛来到田里耕犁。先用一整天的时间,把整块田全部翻犁一遍,然后再用两三天的时间,反复地耕犁打耙四五遍,直到田里的泥浆都变得像稀饭浆糊一样粘稠像糕点一样酥软,才会放下手中的犁头和扫耙与大耙。父亲的精耕细作,使这块大田秋粮生产亩产突破了一千六百斤,加上夏粮的产量,成了名符其实的"吨粮田".
收割这块大田的庄稼时,父亲常常是一大早就起床。先在院坝里霍霍地把镰刀磨快,然后回屋咕咚咕咚地喝下半碗酒,再扛起那张用来挞谷子的"挞斗"出门。把挞斗扛到田里,父亲立即抓起稻禾挞起谷子来。等谷粒盛到挞斗容积的三分二的时候,父亲才与母亲一起,用撮箕把谷子舀起来举过头顶,缓缓地把谷子倒回挞斗里,让风把秕谷和掺杂在谷粒里的稻草碎末吹到挞斗外面。如此反复几次,等把谷子里的杂物扇干净了,才用撮箕把谷子舀起来装进袋子里。
傍晚时分,父亲和母亲坐在挞斗边歇了一会儿气,就动手把挞斗里的谷子扇干净装进袋子里,然后把挞斗立起来,用几个稻草把子堆放在挞斗顶上,以防夜间下雨把挞斗内壁的木板淋湿。随后,父亲把堆放在稻田里谷袋子,一次两袋一次两袋地担到公路边,等村里赶马车的人来帮忙把稻谷拉回寨子里。马车来了,父亲匆匆地把谷袋子搬上马车堆放好,匆匆地跟着马车回寨子。一路上马铃声声,步履匆匆,父亲劳倦的脸上堆满收获的喜悦。来到寨子里离家最近且不能再行车的地方,才停车把谷袋子从马车上卸下来,拿起扁担一次两袋地把谷袋子担回家。
二
土地承包到户时,我家共承包了四亩五分稻田和三亩旱地。稻田大大小小共有九块,除了面积有一亩八分的大田外,尚有一块面积为一亩三分的稻田和七块总面积为一亩四分的小田。
那块面积为一亩三分的稻田,尽管面积不小,但粮食产量却不高。那块稻田距离河边不远,年年都要遭受涝灾,或是被突然暴涨的河水带来的泥少把庄稼掩盖得找不到禾苗,或是被多日不见消退的河水把庄稼浸泡十天半月让禾苗无法存活。在集体年代时土地就非常贫瘠,那块田被称为"屙屎不生蛆"的地方。
成为父亲的责任田以后,父亲决心把它培育成一块肥沃的土地。用父亲的话说,既然集体已经把这块田分给了自己,哪怕是一堆牛屎也得想办法把它吃下去,何况是一块能够生产粮食的稻田呢。为此,父亲专门请来镇里一位搞土地培肥工作的技术员,对稻田的泥土进行检测。
经过几天的研究后,技术员对父亲说,那块稻田之所以会被人们认为屙屎不生蛆,主要原因是田土的碱性偏高,其次是稻田年年被水冲,肥沃的田土都被冲走了,剩下的板土都很贫瘠。要想培肥稻田,在秋后犁板田时,要先在新翻犁的田土上撒一层石灰,晒两三天后把这层撒有石灰的田土翻犁下去,又在新翻犁上来的田土上撒一层石灰,晒两三天后放水浸泡个把星期,把水放干后让田土板结后再翻犁一遍,然后种上马豌豆,来年打田栽秧时把田里的马豌豆全部压榨到田土里。以后连续种几年的马豌豆并全部压榨在田土里,稻田的田土肯定能够变得肥沃起来。当然了,要想留住已经培肥的田土,还得采取加高田埂或加高河堤的办法做好防涝工作。否则,今年刚把田土培肥,明年一涨河水就会被冲得干干净净。
父亲按照技术人员所说的方法去做了,果然三四年之后,那块稻田就逐渐变得肥沃起来,稻谷产量从原来的四百来斤上升到了一千三百多斤,增产了两倍以上!
见父亲把一块屙屎不生蛆的贫瘠田土培成了一块良田沃土,寨子里很多人都对父亲说,幺爷爷,你就是有福气呀,分田到户时,能够分到那块一亩八分的大田,田地分到户以后,又能够让一块屙屎不生蛆的田长出丰收的庄稼!
父亲永远不会忘记,当初分田到户时,那块一亩八分的大田能够成为父亲的责任田,确实充满了神奇色彩!
那时,父亲是生产队的生产统计员,与生产队的几个干部一起研究如何分配这块田时,曾商量了好几夜提出了好几个方案,最后决定将肥田和瘦田分开来进行分类分配,采取拈阄的方式来确定田块。
在分配肥田拈阄时,父亲提出自己最后一个拈阄。等到只剩下最后一颗阄时,父亲才捡起来,拆开一看,竟然分到了那块一亩八分的大田。有好几户人家的婆娘,竟然嚷着要重新拈阄,或是将那块大田分成几部分后重新分配。我母亲却坚决不同意,最后一个拈阄,都是大家选剩了才拈的,凭什么我家拈到了好田你们不服气?采取拈阄分田,这是大家举手表决同意的办法。现在我家分到了,看谁有本事敢抢夺过去!见母亲说得理直气壮,那几个婆娘便不再多说什么。
在分配瘦田拈阄时,父亲仍然坚持最后一个拈。这次,父亲拈到的竟然是被人们视为屙屎不生蛆的一亩三分的那块田。
谁也无话可说了。很多人认为,分到那块一亩八分大田的人,肯定是有福气的人;而分到那块屙屎不生蛆的一亩三分瘦田,肯定是一个倒霉的人。现在,父亲既交好运拈到了那块最肥的上等好田,又倒霉地拈到了那块最瘦的下等田块,好坏相抵,运气也就不会好到哪里去。于是,那些眼红父亲拈到好田的人们,自然就感到心里平衡了,甚至有些幸灾乐祸父亲拈到了那块屙屎不生蛆的瘦田。
经过几年的耕耘,父亲把那块屙屎不生蛆的最贫瘠的瘦田培成了良田,怎么不让村里的人佩服呢?
面对村里人不知是由衷称赞还是心生妒忌的话语,父亲说,这田呀,其实就跟人一样,是有感情的,是有良心的,只要你真心实意地对她好,她就会真心实意地对你好,只要你实实在在地耕种了,就能收获到实实在在的粮食。
三
种田让父亲变得没有空闲日子。
干旱的时候,为及时翻犁那些被父亲寄予无限希望的田块,父亲常常彻夜彻夜地在河边守水。先是跟别人家借一块位于河边的田块,把水放到里面蓄起来,等把田水灌满了,就把水放到沟渠,让它流进自家的田块,随即牵牛耕犁打耙田土,迅速把旱田变成水田。
雨水好的年景,在打田前夕,父亲也要熬上一两夜在田坝里守水。特别是在把那块一亩八分的大田翻犁打耙成水田的头一天晚上,父亲就要抱上一床棉被来到田坝,先把沟渠疏浚通畅,再把水放进田里。水流淌进田块里后,父亲就抱着棉被来到沟渠的分水口,把棉被裹在身上,迷迷糊糊地打一会儿瞌睡。待到天亮,父亲一觉醒来,发现那块一亩八分的、刚割完麦子满地是麦茬的大田已是白华华的一片。于是,就匆匆赶回家,用盐水、苞谷面和谷糠拌和成一大盆饲料,抬给圈里的那头老黄牛吃饱了,就牵牛扛犁来到田坝里翻犁田块。
栽秧的时候,天一亮父亲和母亲就到秧田里扯秧,午饭后把秧苗担到水田里栽插。一窝秧苗一窝秧苗地插,一行秧苗一行秧苗地栽,把那块一亩八分的大田的秧苗全部栽插完毕,父亲和母亲要整整忙碌一个星期。
日子,就这样悄悄地从父亲的身边溜走。父亲,也慢慢地在耕作责任田的日子里一天比一天变老了。我和两个弟弟,也从父亲精心耕作责任田的光阴里,一步一步地走出山村,到山外的城里谋求自己人生的发展。
如今,父亲已经去世多年。每次回乡,只要走过村前那块面积有一亩八分大的稻田旁边,我的眼前就会浮现父亲躬着身子在田里劳作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