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我还年轻。当时一家三口共同生活在南方一座美丽的山水小城。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似懂非懂。那种梦呓一般的深情诉说,与我云淡风轻的日子隔得太远,我无法理解那种深挚的情,那种彻骨的疼。
再读,是十年之后。彼时,为生计所迫,我们仨,曾经幸福的三个人也兵分三路,天各一方。巨大的寂寞与孤单,如冬天一场接一场的漫天大雪,将我整个吞没。我从杨绛先生的书里读到感同身受的疼痛。
“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很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这样的句子像一朵又一朵冒着血泡的泪花儿,开了满纸。八十多岁的老人,东城西城奔波,两边的病床上躺着她最亲爱的两个人,她只能让那些冒着血泡的泪往心里头流。在亲爱的人面前,她只能坚强,不能诉说。那该是一份怎样的无助与寂寞?
她却走过来了,一直走到百岁之后人生的边上。在最亲的人相继离去后,独守着余下的孤单岁月,却拒绝为她的晚年涂上凄凉的色彩。她说: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她的人生,就好比那样的香料,千锤百炼之后,是历久不去的醇香。
在那个寒天冻地的严冬,没有亲朋相伴,异地他乡的出租屋里,一个又一个漫长的白天与黑夜,我用读书与写作来温暖孤寂的时光,为自己熬制心灵汤药。等到百十本书狂啃下来,几十万字的书稿写下来后,终于等来了生命里的又一个春天——结束了漂泊流浪,我带着新出版的书调回自己生活过的城市,开启一段新的里程。
“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周国平如是说。
我愿用所有的寂寞时光,为自己鼓掌。
痛苦不是财富,只有把痛苦踩在脚下它才变成人生的养料。
寂寞孤单也不都是可怕的。寂寞的时光里,不抱怨,不颓废,不等亦不靠,而是像一棵站在冬天里的树,把根深深地向着土壤的深处扎。
春天来了,自有花叶摇曳,蝶舞蹁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