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一日,草木回芽。
春的门户刚刚打开,气候乍暖还寒。行游于家乡川西平原,放眼苍茫大地,除了乡人栽培的田禾、四季常绿的植株,绝大多数草木仍呈萧索状。树干光秃乌黑,衰草漫野褐黄,植物世界恍若冬眠未醒。但你若神思专注,心性静宁,将目光敛聚在面前方寸之距的一草一木,你就会惊喜地发现:无计其数的稚嫩芽苞,已经在草间枝头探出它们玲珑的尖尖角——这是上苍为新季节点染的第一抹笔墨,透溢出灵动的时令更迭辨识度。
芽,无论滋生于纤弱草芥,还是萌发于擎天大树,初绽时都只有精微的一丁点儿。细观其色,或雅白或鹅黄或淡粉或浅青,在天广地阔之间很不起眼,远不比仲春时节花团锦簇的恢宏、枝繁叶茂的葳蕤。但它却是万物生长的由头,是春潮澎湃的源缕。一个春天的蔚为大观,皆由一粒粒芽苞晕染拓展而成。
所有的芽苞都是稚嫩而纤柔的。它们从草坪土埂上的一派枯黄中探出身子,脖颈弯曲,小脑袋低垂,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它们从杨柳桃李的枝条上泛出,渺小得像脱壳而出的米粒,像经夜未消的露珠。但这样的谦恭只代表它们初生期的外在表象,也可视为一种内敛的君子风度。若论精气神,谁也别小觑任何一粒芽苞的潜藏能量。想想吧,想想那些蛰伏在地下深处的微乎其微的胚芽,它们居然能从冻结了一个寒冬的板结土块中执着向上,一点一点挺进,挤开围堵的石砾,顶破密封的壤层,最终豁然破土而出;还有树木枝条上那些斑斑点点的芽苞,它们也是凭借赤手空拳从严丝合缝的木质肌理中游刃有余、步步逸出,一举突破曲干虬枝铁皮般严实的包裹,绽放出一团团明媚的生机。如此以柔克刚、百折不挠、无坚不摧的巨大内在力,在强手如林的大自然生态圈中,是何等的出类拔萃?怎能不令我辈众生油然而生敬意?
“草木回芽”,古代农谚中,这个“回”字用得极妙。一茬新芽在草木间的萌动,不是寻常意义上孤立出现的“生”和“发”,而是意蕴深长的“回”。每一粒芽苞在初春某个时间节点上的入世,都不是空穴来风和无中生有的偶然,而是因缘于植物本体生命律动的轮回,并巧妙借助恰如其分的天时与地利。前一茬草间枝头的花谢了籽结了叶落了,可生命母本的根须依旧深深扎入在地下,吮吸着天地灵气,滋蓄着草木精华。根深而蒂固,一岁一枯荣,一脉相承的生命链绵延不绝,植株繁衍的律动生生不息。一茬接一茬鲜活芽苞的绽开,是芸芸众生的前赴后继,是生命涅槃的周而复始。
沐浴着春日和煦的阳光雨露,芽苞们会与日茁壮,渐渐幻化为五彩斑斓的花蕾和硕朵,膨生成风姿绰约的绿叶和新枝。假以时日,它们还会分蘖、发枝、串叶、复瓣,把一棵棵大树撑得更加蓬勃,让幽幽森林日益繁茂蓊郁;将一簇簇花草点染得越发丰腴,让茫茫草地无尽欣荣锦绣。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这是1400年前唐代韩愈的诗句。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一代大文豪,也曾经因早春的漫地小草芽眼睛一亮,为它们的惊艳独魅而折服,欣然将其物象描入千年诗章。草木回芽,是春季开篇的画龙点睛,它将早春意境化虚为实,唯美而浪漫,带给人无尽的回味与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