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里运河向东数十里,在下河中段的西南侧,有个村子叫千步。那里河网密布,道路纵横,花树似锦,庄稼如海,楼台掩映,果蔬飘香。
千步最早何时有人居住虽无从考证,但毗邻的青墩村,是良渚文化的支脉——青墩新石器时代遗址所在地。该遗址的发掘,将江淮平原的历史推到6000年前。时至今日,千步及周边仍时有考古发现,出土一些兽骨制品和石器。村子里的语言,可见古汉语的影子,比如,称锅盖为“釜冠”、称东西为“杲昃”,等等。
过去,千步人无论是迎新娘、交公粮,还是运物资、扒河泥等,无一不是用船。小船以棹桨推动,轻舟划出水纹,富有节奏地前行。大船也就十多吨,张帆引风、篙撑橹摇,驶来之时,船夫号子声声,河上白帆点点,孩子们飞奔到坝上,富有节奏地和唱船夫的号音,“嗨哟嗨哟,加劲摇啊,快点跑啊,前头就是千步桥……”上世纪70年代,轮机船驶入千步,政府出资开通汽轮专线,方便人们出行。渐渐地,千步有了公路,小汽轮又停了运,曾经风光无限的码头渐渐被荒草掩盖。如今不远的地方,汽车飞驰,“高铁”如同白光掠过。
发达的水系巩固了水稻作为主要农作物的地位。绵绵春雨中,燕子归来,人们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或驱牛把犁,或引水灌田,或平整地块,或布撒稻种,呈现出动感十足的春耕图景。水稻从播到收需要半年,收成既要靠天,还得付出辛劳。在水稻季,千步人多在田间地头栽种、薅草或收割,无论烈日暴雨。害虫则是以灯诱捕、用手捉拿,如今六十岁左右的村人,大都有在生产队“抓害虫、拿工分”的经历。脱粒全凭体力,青壮年们抡起稻把往石碾子上摔打,几把过后即大汗淋漓。而灌溉尤其辛苦,需用水车引水,一根粗粗的木头上,均匀地套牢七八个滚轮,每个滚轮四周安上脚踏板,木头的一端以轴承固定于地,另一端与河上水车相连,每当脚踏滚轮转动木头,水车随之转动,将河水通过水槽输送至田间。五六个人踩上半晌,尚不能引来三亩地的用水,所以水车上总是趴着踩水之人,遇上大旱之年,水车日夜作响、一刻不停。至上世纪60年代,终于用上小型抽水机,人们看着河水从抽水筒里哗哗流出,《社会主义好》的歌儿脱口而出。
而如今的千步,杂交水稻代替了原始品种,稻谷寄种代替了播种育苗,无人机治虫代替了灯诱手捕,大型机械一体化收割代替了“刀子割、人摔谷”,在机器轰鸣声中,地里站着的稻子就如魔法一般变成了晶莹的大米。灌溉也不再让人头疼,电闸轻推,抽水机组嗡嗡作响,“水龙”随之喷涌而出,流向广袤的田野。在春天的绿色、秋天的金黄里,“五一农场”“家禾农场”的招牌格外显目,人们享受着收获,还把粮食、蔬菜和瓜果的生意做到了海内外。
黑土地养育着千步人,而红色根脉则挺起了千步人的脊梁。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大部转战苏北东进抗日,在当地成立联合抗日政府,村民们倾其所有,送钱送物到部队、送夫送儿去参军,不足3000人的小村,投身抗日者十之八九,兵民合力取得了曹庄、墩头等战役胜利,粉碎了日伪军“清乡”“扫荡”的图谋,巩固了新生的抗日民主政权。
在众多抗战事迹中,“断桥擒敌”的故事流传最广。1941年冬的一个晚上,盘踞在花园镇的日伪军,趁着夜色掩护朝千铺沟方向猛扑,企图对我抗日民主干部下手,千钧一发之际,身为抗日联合会成员的3名妇女,不顾个人安危,拼尽全力用绳索拉倒通向千步的木桥,桥上的敌人如同下饺子一般,扑通、扑通坠入冰河,或被淹死,或被兵民生擒活捉,只有少数几人爬到岸上狼狈南逃。如今,女英雄们断桥之处,已建成双向车道的千步大桥,桥下清波滚滚东流。
为铭记抗战功勋、抚慰英烈忠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在千步修建新四军联抗烈士陵园,隆重安葬161名革命烈士。陵园位于村子东北角,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抗日遗迹保护单位。园外流水淙淙,园内松柏苍翠,大门上方“浩气长存”四个大字熠熠生辉,表门两侧镌刻着原“联抗”部队司令员黄逸峰题写的对联——“保卫地方国家抛却头颅洒尽热血,效忠民主真理做下榜样留得其名”,高耸的纪念塔上,“新四军联抗烈士纪念碑”十个大字,则由国防部原部长张爱萍题写。每逢清明,人们自发前往凭吊,“牢记历史、珍爱和平”铭记在一代代人心上。
千步人坚贞,也很崇德。紧挨千步大桥,有个“奶奶山”,此“山”在当地乃“庙”的意思。很久以前,那里的庙中住着一位得道的师太,她弘毅善良、宽厚仁慈,百姓每有困难,都会倾力相助,一生收养孤儿近百人,接济村民无数,当地人亲切地称她“庙里奶奶”。虽然庙宇毁于战火,但“庙里奶奶”的精神,感召了一代又一代的千步人。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当地都会举办盛大庙会,纪念没有留下姓名的奶奶,激励后来者“存好心、做好事”,造福社会、建设家乡。
悠悠数千年,代代续春秋。在千步的土地上,虽然没有波澜壮阔、激荡风云的过往,但她是一面镜子、一个缩影,行进在历史的车轮之间。农民从旧时遭压迫受剥削,到联产承包、农场化种植,一步步走进新农村的天地。孩子们从上不起学、念不起书,到拿起课本识字断文、参加义务教育,再到上大学、读硕博,一个个走向知识的海洋。老人从无医可求、无钱可医,到医院送医下乡、参加合作医疗,再到在家门口看病、保险帮付费用,真正做到了老有所医、老有所养。夜幕降临,年轻人活跃在篮球场、健身房和学习室,老人们打起传统的海安花鼓,跳起了欢快的广场舞。
漫步千步大地,徜徉画卷之间。亚热带的季风轻轻吹过,黄海上空的白云缓缓飘来,晨曦温柔抚摸,露水轻沾衣袖,鸟儿叽叽喳喳、陌上花儿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