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家乡的圆子

知远网

2023-09-02文/施正祥情感

前不久,儿子从上海快递过来一包汤圆,勾起了我的乡愁。

上海人说的汤圆家乡人习惯称为糏圆子,离开家乡已经半个多世纪了,过去只有回到故乡扬中才能吃到。糏圆子是用大米磨成的粉做的,家乡人称大米粉为"糏",如果用的大米是糯米,它磨成的糏是最好的,做的圆子又香又黏,因此糯米糏圆子是圆子中的上品。还有一种圆子叫"采子圆子",它是用大米磨成肉眼能分辨出的碎粒(糁)做的,这种大米碎粒家乡人称之为 "采子".采子可以做采子粥,家乡人喜欢将这二种食品结合起来一块吃,圆子加水在锅里煮的快熟的时候,将采子用瓢撒下 (此动作家乡称为xiao)做成稀粥,因此采子粥加糯米糏圆子成了家乡早餐中的上等美味。

家乡人自己做圆子通常称为"包圆子",一个"包"字就说明圆子里有馅。圆子的味道主要取决于用什么馅,一般来讲,馅分两大类:甜和咸,在我的记忆中,那时甜的主要有豆沙的、猪油糖的,而咸的则种类比较多,有"秧草圆子""青菜圆子""马兰圆子"等等。记得小时候在家乡时能吃上"脂油糖包圆子"那是最幸福的事情。顺便说一句,"脂油"是指猪油,其实在吴语系里"猪"与"脂"同音,用文字表达就是完全不同的二个字。

那时家乡还流传着一个北方人不会吃圆子的段子:有一天,一家人家来了一位北方的客人,主人早餐时特意做了"脂油糖包圆子",让他尝尝家乡的美味。但是这位客人没吃过,只见他用筷子夹着圆子送到嘴边就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大口,圆子里头溶化了的脂油鼓破了圆子皮猛地从另一侧冒了出来,淌到了他的手背和袖口上,他下意识地举起手来用嘴去添手背上的脂油,而没有先将夹着的圆子放下,这圆子随着筷子画了一个弧线到了头顶上,圆子里的脂油淌了他一头一脸,弄得主客都很尴尬。这个故事其实是提醒小孩或者没有吃过圆子的人如何吃圆子,先小心地咬破圆子皮,用嘴吸溜出脂油糖水,然后才可大口地吃。科学地讲,不管圆子里包的什么馅,也应该先咬破皮,降降温,以免烫着,因为馅的温度比较高。

圆子在家乡人的一日三餐中占有很高的频率,家里来了亲戚、来了手艺人以及逢年过节,都要包圆子。遇到重要的庆典,如孩子满月、老人做寿都离不开圆子。在这些圆子中,清明节祭祖的圆子最具特色,看上去不是雪白雪白的而是青色的,因为在和糯米糏时加入了绿色的艾蒿叶汁,据说当今厂家批量生产时用的是麦苗汁,而且有了专门的名子——青团。

圆子不仅仅是美食,而且它又寓意团圆、圆满,所以每逢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包各种馅的圆子,期待家人团团圆圆,期待事业圆圆满满。这些圆子会与其他的过年食品馒头、包子、水糕等一块用笼屉蒸,因为蒸熟的圆子可以储存一段时间,过年期间或者亲戚朋友来拜年不用现做,既方便又快捷。过年的圆子还有一个做法,就是团好以后,在预先浸泡好的大米里滚一滚,让它外面粘上一层大米,这样蒸出来的糯米糏圆子既不腻也不粘牙。

如今我虽然身在北方,但通过网购,仍然可以品尝到南方的美食——圆子,以解乡愁。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