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要说文化含量最丰富的莫过于端午节。
春节是团圆是庆贺,清明寄哀思,八月仲秋我们品尝的是一盘圆月。端午节的民俗活动众多,除了赛龙舟外,最广泛的端午习俗恐怕是吃粽子。
以前家里很贫困,我们那里不产裹粽子的箨叶、箬叶以及芦苇叶等包裹材料,一般人家不包粽子,那时能吃饱饭就不错了,吃粽子是件奢侈的事。
到扬中后,真正吃到好吃的粽子是妻子自己制作的"爱心牌"粽子。
我们的第一个端午节在初夏的忙碌中开始,妻子把糯米洗净,问道:"咱们家的军,我要为你包粽子,你吃什么馅料的?"我说:"随便吧!"于是妻子买来了红豆、红枣和五花肉。五花肉用调料拌匀后,油光诱人。
粽子各地有各地的包法,形状各异,妻子自创要包一种爱心形状的粽子,虽不算难事,但要包得好,包得像,妻子开始时花了一番心思。妻子把几片芦苇叶叠放在一起,如推开折扇那样略略排开,先捥成立体的V字形状,调节V字两角,尽量使之翘起抬高,在中间插上一根筷子,把里面填满糯米混合馅料,压实,以筷子为中心用芦苇叶交叉对缠,裹住两角,最后拿掉筷子,在筷子留下的小孔处压一压,补加苇叶封口,一只"爱心牌"粽子就做好了。煮粽子的时候,扬中人习惯在锅里放几个鸡蛋,煮好后,苇叶的清香、糯米的糍黏、枣子的蜜甜和五花肉的鲜美,让人忍不住大快朵颐,生活在热气腾腾中氤氲着幸福的味道!
吃到粽子,想起小时候唱的歌谣:"五月节,粽子香。割把艾叶插门上,收了麦子栽小秧,家家户户抢时忙。"
当然,扬中的端午节不只有粽子,还有五色绳、虎头鞋等女红制作品,以及佩挂香囊袋、房檐上插艾叶等习俗。
现在,我们的文化传统在传承中渐渐地瘦了身,大多数女子不再会编织那五种颜色——代表五行,寓意祛灾平安的五色丝绳,也不会制作香囊了。记得儿时,我的祖母用几种中药草 (有的是从田野里采集晒干的,有的是从药店里买来的),打成绒粉状,混合在一起,装进香囊袋里,随身佩戴,一股浓郁的药香味扑鼻而来,清新醒脑,大人说可以预防流行性脑膜炎等疫病。现在,至于还会做一双小孩穿的虎头鞋的人也委实不多。人们亲自动手、深入参与节日的时间越来越少,连粽子也有现成的售卖。这些风俗饰品包括粽子都开始有点工厂化生产的倾向,工厂生产出来的商品虽然要比手工来得快,花样和色彩也丰富得多,但是,它毕竟少了亲人手工制作的体温,显得生硬缺少情意,总不似以前那样的亲切温馨。没有感情的载入就是一团冰冷的物件,我们应当传承传统的手工技法,把亲情的融洽、家庭的和悦带到这种文化中去,让生活诗意而美好。能吃到亲人手包的粽子,心里更多一份甜蜜和快意,这凝聚着温情的粽子,会让我们的孩子感受到端午节的,不仅是口舌上的美味印记。
我们国家之所以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延续至今不曾中断的国家,是因为支撑我们文明的文化一直延承下来。文化是文明的载体,是民族的基因,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一个印证,是古老文化一部分的承继。端午节还有诸多别称,在我们传统节日中名称最多,每一种称法背后都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深厚积累,什么五月节、端阳节、重五节、天中节、浴兰节、菖蒲节艾节、女儿节、龙舟节等等,也无论是纪念屈原,纪念吴国大将伍子胥,纪念孝女曹娥等等。每一样无不寄托着人们的祝福与祈愿。
扬中的几种端午风俗饱含亲人间的感情融入、交流,有时还会有各种各样的民俗展示和民俗文化会演活动,热闹非凡,只是遗憾看不到龙舟竞渡。而举办龙舟赛事这样的活动,可以更大范围将友爱扩大到众多陌生人之间,促进社会和谐,且龙舟赛也是我们民族影响世界的一项国际运动,更能促进各国民间的友谊传播。
我想如果能在水乡扬中,充分利用水资源优势,规划定期举办龙舟赛事,邀请各地的赛手来进行盛世联欢,带动扬中的旅游,也不啻为一项绿色产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