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

知远网

2023-10-11文/杨恒春情感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我十多岁,拾起当年的饮食记忆,仍思绪涌动、回味无穷。

那个年代粮食比较匮乏,上缴"公粮"给国家后,农户所剩不多。生产队按每户劳动力的累计工分进行余粮分配,劳动力多的人家有余粮进户,劳动力少的人家则成为"缺粮户",只能分得基本口粮,先赊粮待来年再补还。我家当时属于"保本户".

那个年代又有哪些独具地方特色的饮食值得回味呢?

每年一到春季,麦子未上场,稻米已见"缸底",此时的"青黄不接"最让一家老小犯愁。聪明的扬中人会顽强地直面困境,另辟蹊径,采集秧草、马兰、蒿子、椿树头、竹笋等植物来充饥,于是乎,扬中经典名吃就有了秧草圆子、马兰包子、椿树头炒鸡蛋……当时因缺粮、少油,人们吃这些粗菜后会有"板子油"被刮空的感觉,人大多显得清瘦,几乎见不到大胖个子,更未听说"三高".真可谓"老天不负天下人",人与自然之间总能找到平衡点、和谐面。

春笋上市后,人们将笋尖切细,和入鸡蛋液制成笋尖涨蛋或笋尖炖蛋。韭菜上市后,人们会割上新鲜的韭菜制成竹笋炒韭菜、韭菜炒鸡蛋。扬中人对本地竹笋的香脆爽口、咀嚼有劲念念不忘,现在"家里竹笋"成了稀罕品。

端午节,人们到江边芦滩打芦叶回来包粽子,馅有糯米、面粉、红豆等,用竹壳划成丝作扎绳,新鲜芦叶包裹的粽子蒸煮时满屋都会清香扑鼻,连一同煮的鸡蛋、鸭蛋、鹅蛋也别有风味。

麦子上场并加工成面粉后,人们会用面粉到烧饼店做或换俗称 "老窖脆"的烧饼。烧饼用开水一泡就膨胀,松松的、软软的、香香的,如果再加上鸡蛋、放点油,那就是一等一的美味。那年代女人生小孩"坐月子"就用这些补充能量。由此,人们也就把送烧饼、鸡蛋、布匹当"月子礼",条件好的人家会"加一奉承"称上猪肉当厚礼。人们还常在家用面粉 "摊烧饼":先将面粉加水和成汤汤的面糊,再把铁锅烧热,放入油滑锅,将面糊沿锅四周倒入锅中,用铲子将面糊均匀地摊附在锅壁上,几分钟就能闻到焦焦的香味,可放入砂糖或盐摊于表面,制成甜味或咸味的烧饼。烧饼起锅后,可倒水入锅,水沸腾,盛入碗中,一口烧饼搭一口水,爽得不得了。

夏、秋时节,蔬菜密集上市,人们会用缸豆、扁豆、蕃瓜、黄豆、芋头、胡萝卜等制作菜粥,扬中人又称之为"咸的".锅中放少许淘好的大米,倒入大半锅水,大火烧开,将难熟的菜先入锅,易熟的菜后入锅,待米糊、菜熟后,放入适量的盐、油、味精,如粥太稀,还需用大麦粉勾芡。最后放入绿色叶菜,一锅菜粥就算大功告成。人们把煮好后滚烫的菜粥装入 "钢笼锅"中冷却,然后吃上一碗又一碗,尽管肚子撑得膨膨的,但两个小时后又饿了,因为菜粥不熬饥。那个年代,扬中人以"菜打滚"的方式来解决缺米少面之困,以"没得捞摸"的汤粥解决饥肠刮肚之忧算是生存之道!

人们在这个季节还会就地取材变着花样忙着吃,做苋菜烧饼、瓜丝烧饼、碱溜烧饼,下凉拌面、葱油面、汤菜面,煮馄饨、"面疙瘩"汤、丝瓜菱米汤,吃炒米茶、炒"焦雪"……

冬季饮食以热汤热水为主,人们会利用夏、秋季晒的各类菜干,浸泡后煮咸粥,它的味道更浓烈、更本真。冬天利用菜粥锅"炖糯米雪"值得一提:用大碗放入糯米粉,开水冲拌均匀吃透,把表面压平整,连碗放入粥锅中,待熟后取出,放入糖、"滋油",用筷子划一块"炖糯米雪"粘上糖、油,入口滑溜溜、甜咪咪、香喷喷的,是充饥饱腹的"拿魂"享受。

我就是在那个年代耳濡目染学会了烧菜煮饭,记忆深刻、回味真切,人不论生长在什么年代、身处在什么境遇,都应追求积极、向上、乐观。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