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竹篮

知远网

2023-10-15文/施直东随笔

自古以来,扬中盛产三种经济作物,即芦苇、杞柳和竹,它们合称为"江洲三宝".而三宝之中,又以竹为最。

扬中人祖祖辈辈喜竹,爱竹,种竹,用竹,成了传统。据《扬中市志》: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扬中有竹园一万三千余亩。从上洲到下洲,扬中农户,几乎是家家种竹。屋后一片竹园,四季常青,不仅美化了环境,调节了空气,同时也是农户的一项重要副业。

扬中的竹,主要有两种,一是燕竹,一是淡竹。这两种竹的竹笋,是美味的食材。成竹后的淡竹可以劈篾,做成各种竹器,所以又称篾竹。

用篾竹编结竹器是一种专门技术,掌握这种技术的人叫做篾匠。

扬中的篾匠,技艺不凡。仅凭一把篾刀,可以将一片竹劈出好几层篾片。篾匠师傅,在实践中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编结出的竹篾用具,品种繁多,造型不同而又非常实用,如篮子、篓子、筛子、匾子、扇子、席子,枕头、箩筐、畚箕、泥笿、晒垫以及囤粮用的"窝笈"等等。这些竹器,成为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的家用器物。

这里,单就说说竹篮吧。

竹篮,品种多样,形状各异。它们有的称为 "篮",有的称为"篮子",而其功能也各不相同。

菜篮。也通称为"篮子".这是使用最为广泛的竹制品。过去,扬中人家,家家户户都会有几只菜篮。菜篮通常是圆形平底的,也有少许是平底船形的,被形象地称为"元宝口"篮子。菜篮主要是用于装菜、洗菜的。菜篮的容量有大有小,叫做"小菜篮""大菜篮".菜篮的竹篾密度不大,便于沥水。农家吃不完的菜,也是盛在菜篮里,拎到街上去出售。

其实,菜篮在日常生活中,简直可称为万能容器。到自家地头摘取的菜类也好,瓜类也好,无不是放在篮子里。那年月,男男女女上街去,手弯里总得擓(Kuǎi)个篮子,买到的荤菜素菜,各种杂物,包括瓶瓶罐罐等等,都一概放在篮子里。给亲朋好友送点馒头、粽子、鸡蛋之类的家常礼物,也都是装在篮子里。篮子对扬中人日常生活提供的方便,可谓大矣!

由于篮子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也就自然产生了一些来自生活、颇具文学性的民间创作。例如,有一副拟人化的对联,"稻草捆秧父抱子,竹篮提笋母怀儿",构思极巧,对仗工整,既通俗,又形象。歇后语"竹篮打水——一场空",真实,贴切,能给人以办事须谨慎的启迪。"肩不能担担,手不能提篮",是过去对"文弱书生"很形象的描绘。至于"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则是广为流传的颇具哲理的经营之道了。

筲箕。这是一种造型比较特殊的篮子。有的地方,称之为"淘篓".而筲箕之得名,则不知何由。筲箕呈半圆形,底也是圆形的,其口径一般在一尺左右。其整体编结细密,不像菜篮那样疏朗。因为它的主要作用是淘米,结构紧密,既可以沥水,又能粒米不漏。因为家家要淘米,所以家家都少不了筲箕。

豆腐笿子。通体呈四方形,平底,是一种比较小巧轻便的竹篮。因为常常用来盛豆腐,所以底部篾距不太紧密,利于漏去豆腐的水分。在大冻不开的冬天,搬几块豆腐,盛在豆腐笿子里,挂在屋檐下,第二天,就可以吃到美味的冻豆腐了。

草篮。以前,扬中的田埂路边、家前屋后,杂丛生草。农家养猪,养羊,积绿肥,都要剐草。盛草的篮,就叫草篮。草篮多圆柱形,因为是盛草,所以体量较大,口径和高度一般在两尺以上。草篮上按有半圆的竹环或系上麻绳,便于挎在肩上。因为是装杂草,所以草篮的用料和工艺往往都是不太讲究的。

猪篮。养小猪的人家,小猪要出栏上市了,通常是将一条条小猪装在猪篮里,放在独轮车上去出售。猪篮较大,椭圆形,一篮可容五六只小猪。其做工虽然显得粗糙,却是很牢固的一种竹篮。

烘篮。其实这不是篮子,只是徒具篮子的形状和名称。其篾格稀疏,主要作用是在冬日的阴雨天覆置于脚炉或火罐上,为孩子烘干尿布。

摇篮。是专供婴儿躺卧的船形竹床,四周高起,孩子睡在里面很安全。其底部有如船形,两头翘起。所以摇篮可以摇晃,以促婴儿安然入眠。

花篮。也是竹篾制成,民间婚庆,新屋落成,新店开张之类,亲朋好友往往送上花篮,以示庆贺。花篮的左右各系绸带,分别书写上款下款。这种习俗,现在仍在广泛流行之中。

1993年,也就是近30年前,从那时起,扬中的淡竹,突然连续三年遭病害侵袭,并渐趋消亡,仅剩下抗病力较强但不能劈篾的燕竹。因此,以篾竹制造竹器的行当也就失去了活力。当年的竹篮,许多已经被塑料等制品所取代。篓子、筛子、匾子之类的竹制品,亦均不太多见。上世纪八十年代,全扬中从事竹器编结者达两万多农户。那些篾匠师傅,身背许多筲箕、篮子、竹筛、竹匾之类赶集出售的场景,以及家庭主妇拎个竹篮出门的现象,也已逐渐消失不见。基于此,窃以为,我们扬中人,做篮子、卖篮子、用篮子的传统,也许已经作为历史的一页,被翻过去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