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村里的老作坊

知远网

2023-10-18文/冯彦伟情感

除了古窑,古窑村里还保留着一些旧时的陶瓷作坊。所谓作坊,是旧时城市中的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单位。作坊主拥有的生产资料,分散经营,以本人的手工劳动为主要生活来源,一般不雇佣工人,只有做辅助性工作的帮工和学徒。古窑村开发的消息传开后,慕名而来的人不少。

匣钵是一种烧制陶瓷的专用工具,人们常常把倒下来的作为建筑材料。沿着匣钵的碎片铺就的小路,曲曲折折,拐不上几个弯就有一个。方方的,长长的,全是由匣钵砌成的。工匠信手艺高超,堆砌的十分精制。或曲折,或横平竖直,通体的匣钵,完美不失大方。喳喳乱叫的麻雀,往往也来钻它的空子,在一些不经意间留有裂痕的缝隙里筑巢安家。很长一段时间里,繁延生息了不知多少代。古窑村揭牌的鞭炮一响,在里边生存的也很少了。在听不到鸟叫的村落里,走到某一个角落,都能看到旧时的作坊。虽然不十分齐全,也没有因此而得名,人们大多都在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作坊的情景和故事来。

长满荒草的古圆窑,依次排着三间破旧的草房,旁边还有一盘老石碾。招牌不挂,门户不修。三间房子便是三间作坊,每口作坊有匠人、攻作、博士三个级别的师傅,分工明确,各负其责。过去,作坊的主要产品是碗,匠人手拉坯,也叫刮碗,攻作捏泥、揉泥、收晾坯,博士施药坯、刮线,手艺相间,搭配得当,才能凑成一个窑厂。细分起来,却大不尽然。匠人相对活少,是技术活,攻作无大艺,却是无闲多,博士悠然,号称大拿。

早上,匠人、博士旱烟一点,攻作便忙里忙外紧张了起来。泥料,先要把原料土放进石制环状水糟内,用三、四头老牛拉转石轮,碾细的陶泥顺碾槽流入蓄泥池,有的还需倒入大缸沉淀,适度后再倒入泥房。配料、套牛等活儿结束后,再去预备匠人一天工作的用料。将形成的泥料用铁锨翻拍,用脚踩练,再用手揉,像揉面一样,揉好了还得用手拍成一个个泥墩放好备用。决定坯泥质量的最终在于窑工手上的功夫和力气的大小。因而攻作者特别用力。一袋旱烟下来,攻作忙里忙外,一切用料齐备,只待匠人上轮,博士"号脉",匠人的手艺活便来了。一手拿三寸长的刮子,一手摇石轮,轮子转得越快,刮出的坯体越匀称。坯子形成后,再由博士旋。旋过之后,还须使以技艺,药水出了差错,出来的货就不光,因而,更是特别的细致小心。直到收了坯,方才结束一天的活儿。各人性格互补,撑了窑厂。《山头杂字》记载:"博邑窑场第一行,三房九匠一起忙。匠人攻作大博士,每人一脚工难旷。匠人括来博士旋,刮子约有三寸长。槴泥揉泥攻作做,槴泥铁锨两三张。收怀晾灰碗坏撺板条,看火烧水不离旁。匠人搅轮旋风转,博士药碗在坯场……"

再如烧窑,夏天高达数百度的窑温和暴晒,憋闷得人喘不过气来。为让汗水流个痛快,窑工大都赤身裸体。烧成后,窑温降得慢,为多出一窑货,窑未凉就出窑,满手掌都被烫起了水泡。冬天,窑工的手没有不裂口子的,搬进搬出,冷热相加,下工回家耐不住就嚼上几粒麦子糊上去抗着。因窑一点火就不能停,一停就成了夹生货。烧窑时,最怕遇上大雨大水。有年夏天,镇上发洪水,水来得急,灌了不少窑,灌一个炸一个,人窑腾空,一场洪水过后死伤数百窑工……

旧式作坊已成纯粹的回忆。现实中已没有了这类窑厂,便令怀思溢满温馨。不是说当时窑厂攻作分工搭档如何的好,但工艺肯定是比现在的简单易操作。手工工场和手工作坊,表现在生产规模、技术分工上的进步。从手工作坊到机械化生产,再到现在的智能化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就规模而言,从手工作坊到手工工场,再到机械化大工业,折射出人类生产力发展的沧桑变迁,反映出机械化、智能化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的历史必然。

如此说,我们仅仅是比他人多出了一种怀旧的情绪。有多少怀旧意识,就能创造多少旧式作坊。虽不适时宜,却是迷惘之时就已埋藏心底的根深蒂固的旧式作坊观念,真是无法更新。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