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几千年

知远网

2023-10-20文/李彬随笔

说起诗人陈子昂,应该不陌生,"初唐四杰"曾经声名显赫,璀璨文坛。他对唐诗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所谓"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而宋人刘克庄的评价就更加高妙,他说:"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这些评价准确而不过分,不是浮誉应付,也没有言不由衷。在陈子昂开阖纵横的诗风下,剑气所指,光英朗炼,身后是一派磅礴的盛唐气象。

陈子昂家境丰裕、衣食无忧,是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二代。他天资聪颖,禀赋超群,史载"奇杰过人,姿状岳立,始以豪家子驰侠使气。"意思是说其少年任性、散漫无羁,经常打架斗殴、惹是生非,18岁时还伤人不轻,是个典型的问题少年,方圆左右几乎人人叹惋他的聪明没有用到地方。夜静更深,顾影三省,他自己也感到,人与人还是有差别的,自己已输在了起跑线上。比如,人家王勃六岁为文,九岁指出前人注释《汉书》的错误;骆宾王七岁就知道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杨炯十岁时就因过目不忘被奉为"神童";卢照邻十几岁时便被看成是汉赋大家司马相如再世。而陈子昂自己呢,十七、八岁时尚不知书、不知礼,也不知羞耻。其他"三杰"少年成名的时候,他还一无所长,靠着父母的大树歇阴啃老。

忽一日,陈子昂欲行江湖,路过学堂,听到书声琅琅、悦耳动心,觉得如聆纶音、美妙无比,于是恍然大悟、痛改前非,悬梁刺股,苦读钻研。史载"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该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浪子回头,腹有诗书,加之囊中也有钱,陈子昂鲜衣怒马、意气风发地来到长安参加"高考",准备一鸣惊人。但悲催的是,事与愿违,他一连考了两次都名落孙山。千里进京,有志难酬;长安之大,无人问津。自负有才可以经天纬地的年轻人,既羞且恼,怨天尤人,愤愤不平地在长安街头策划了一场"千金摔琴"的文化活动。效果如何,不得而知;但此举哗众取宠,至今为人诟病。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陈子昂一生最有名的诗,也是他的标签、他的心声,他灵魂的蜜意与隐忧,堪称千古绝唱。重要的是,这首诗不是文案策划出来的,也不是遣词造句出来的,而是面对秋水长天,吊古伤今,油然而生,有感而发。夕阳残照,落木萧萧,一肚子孤愤的诗人,站在高高的台上,望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想自然万象、天地宇宙久远宏大,而人的生命又是如此短暂脆弱,渺小如沧海一粟;身为男儿却不能建功立业,腹有诗书却报国无门,这种不可名状的孤独之感,说与谁听?又有谁懂?热血总是逆流而上。这首诗表面上大气磅礴、苍郁豪迈,但内中所蕴含的忧郁、怅惘、失落,乃至悲凉,联系到诗人七尺昂藏、一身学识,却孤舟漂泊、有志难酬,风雨牢愁无着处、拔剑四顾心茫然,此情此景怎能不叫人潸然泪下呢!陈子昂自己也不觉得这是诗,而是从心底流泻的歌、从骨子里喷射的孤愤,如屈子行吟汨水、抱石投江前的仰天长叹,亦如曹操横槊赋诗、登楼作赋时的沧海一声笑;这首歌伴随着幽州台上的山风,一泻千里,如震海潮声,如插天剑气,显得悲怆激烈、惊天动地。我觉得这就是呐喊,亦悲亦欣,不管不顾,毫无雕琢和修饰,没有伴奏与和声,就那么直截了当地喊了出来;撕心裂肺,荡气回肠,一下就响彻了千年!

陈子昂快意恩仇地喊完这首诗,一辈子也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仿佛都在诗中可见。但正是在这种环境际遇的观照中,更显得这首诗意境和生命力的伟大。李泽厚先生从《登幽州台歌》中看出陈子昂内心那种"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在他看来,"孤独"是一种更高贵、更优美的状态,人需要"孤独",人离不开孤独,独处时自我的"真实"能还给我们精神的自由。庄子说:"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意思是,孤独能让人变得出众,而不是合群。人只要活着,就会有孤独;低层次的圈子来往,永远不如高层次的孤独静处。这就是往圣先贤为什么孜孜不倦苦苦追寻"慎独"的原因:从繁华中抽身而出,在喧哗中羞于发声,在浮躁中耻于招摇,返回内心,独对天地,冷静面对真实自我的存在。作为诗人,陈子昂是真实的、自我的,也是孤独的,面对天地自然,吊古伤今,他由衷地喊出了沉郁清绝的人生况味,喊出了向死而生的文学绝唱,余音袅袅,弦歌不辍。

一辈子,一首诗,一句话,只要是语出肺腑,真情流露,就能打动读者,就能流芳后世,就有益于世道人心。对诗人来说,这就够了。语言是精神的家园。语言能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匮乏。有些人,有些文人,一辈子都没有敞开胸襟堂堂正正说一句真话,除了对不起自己,也让我们明白,语言像一个人一样活着并非易事。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