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菜 外婆菜

知远网

2023-06-16文/朱方棡情感

我的祖籍是安徽凤阳,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封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洪武九年(1376)靖江王就藩桂林,自彼时起,我们靖藩一支,居桂已有六七百年了。所以,我算是地道的桂林人。

我的外祖母阳老夫人,也是桂林世家,生于清同治六年(1867),是一位棺材铺大老板的女儿,自小劳作,还烧得一手好菜。

外婆煮的菜,美味极了。回忆起来,怎么也形容不出。酸炒芋苗、煮霉豆腐渣,五七个双沿陶坛,泡着各色酸品,那真是天下一绝。酸豆角炒碎牛肉,酸豆角焖干鱼仔,真能让你把鼎锅刮烂。

母亲是长女,又从小伤了一足,后虽治愈,但走起路来,仍有微跛,老大了还嫁不出去,自然在家帮着做一应家事。针线活路,衣裤缝补,做鞋袜,织线衣,甚而扎花绣朵,都是她的事。特别的是,得外婆的耳提面命,也烧得一手好菜,调得一手好汁子。

母亲三十岁了,好不容易嫁了人,我父亲的原配唐家妈妈不幸死了,留下一双嗷嗷待哺的幼女。父亲看中我母亲能做一应家事,人又慈和,不嫌弃她年纪大,也不嫌她微跛一足,娶了来做填房。在这短短的三年时光,他们过上了恩爱幸福的生活。

以后的日子十二万分的艰难困苦。后来,我母亲为了谋生,又回到城里,做针线谋生不靠谱,就卖小菜,炸荞面粑粑,做各种小吃,甚至于临解放前还沿街乞讨。

母亲会做各种地道的桂林风味小吃,诸如包粽子、蒸年糕、做米花、打粑粑等。特别是萝卜糕、芋头糕、千层糕、茯苓糕,香气四溢,软糯鲜美。

这样的苦度苦熬,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终于有了转机。经亲戚介绍,母亲到了一个大官家中做厨娘。如是,我们娘儿三个,算是过上了好日子,能吃饱饭了。而且,还享用到了母亲用一张大荷叶包回来的残羮冷炙,煮成一锅,是真正的大杂烩了,美味极了。徽菜有一款大杂烩,与此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帮佣的东家是安徽人,他弟弟是大徽商,嘴叼得很,指名要吃地道的安徽名菜。头一回,点了清明粉蒸肉、清炖老母鸡,母亲都很用心地做出来了。他吃后赞不绝口,说:"这菜绝了!"

鲍参翅燕不必说,猪牛羊兔、鱼虾蚌蛤也寻常。母亲心灵手巧,把她从外婆那儿学来的,再加上自己寻思琢磨的,新创出来的,一一呈现在主家面前。主家又隔三岔五地要请客,而且都是有来头的贵客。主家有钱,什么名贵的食材,高档的调料,只要能说得出来的,应有尽有地买来就是。

主家大鱼大肉吃腻了,母亲就煮块清水豆腐,清炒一盘老菜梗,既新鲜,清淡,也十分美味。

桂林菜的特色集中表现在这里了。

母亲传承了外婆菜。母亲有儿女,女儿又生了孩子,母亲就成了外婆。母亲煮的菜,自然就是外婆菜了。

就这样的一代一代的母亲,我们都吃着母亲菜。母亲成了祖母,外祖母,孙儿们就有外婆菜吃了。

桂菜是怎么来的?是一代又一代的桂林母亲,桂林外婆,世世代代祖祖辈辈传承的。

这母亲菜,外婆菜,传承的不仅仅是菜肴的美味,还有深深的亲情,浓浓的爱意。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