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一盘小石磨,直径大约有35厘米。小石磨的来历可追溯到整整100年前,也就是1920年。
那年父亲刚满8周岁,小姑不满1周岁。为生计,爷爷每天出外做零工,奶奶在家给大户人家洗衣服赚钱贴补家用。但家里生活仍显拮据,时常捉襟见肘,吃了上顿没下顿。因此奶奶奶水不足,小姑经常被饿得直哭闹。看着可怜兮兮的小姑,奶奶束手无策,每天愁得只能以泪洗面。
一天傍晚,就见爷爷乐呵呵的,像得了宝贝一般,用扁担挑着一盘小石磨回到家中,并告诉奶奶,今天给一大户人家做零工时,看他家的小石磨丢弃在院墙犄角,等干完活儿便和主人商议,用一天的工钱换回了这盘小石磨。
奶奶瞅着小石磨喜出望外,乐得合不拢嘴——这下女儿可有救了!
打那以后,奶奶每天磨小米面熬成糊糊喂小姑,小姑吃饱了就不哭闹了。看着小姑的身体渐渐地长胖,奶奶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1948年5月至10月,母亲已身怀我大姐5个多月。在此之前,很有盘算的母亲早就买了好几十斤杂豆储存起来,以备粮食短缺时用。闹粮荒时,母亲储存的杂豆解了我家的燃眉之急。她每天晚上泡些杂豆,第二天一早,父亲便用小石磨把泡好的杂豆磨碎,再放些野菜熬粥吃。
父母都是山东人,特爱吃“小豆腐”。每隔几天母亲就要泡些黄豆,再用小石磨磨成豆浆,制成小豆腐,一出锅香味扑鼻。小豆腐既能当菜,又可当饭。我和几个姐姐都爱吃母亲做的小豆腐。
1960年10月老宅拆迁,我们全家搬到南昌路一所平房居住,离长大铁路干线很近。年末的一天,邻居杨婶说在铁路的路基上能捡到火车散落的黄豆。母亲听后,很是欢喜。那天中午放学后,母亲便带着我和两个姐姐朝铁路方向走去。
我们来到铁路旁,果然看到许多人正在捡散落在路基上的零星黄豆。路基被大雪所覆盖,上面隐约可见火车上洒下来的粪便和散落的黄豆混杂在一起,令我作呕。我呆若木鸡地站在那里好半天。但看到母亲和两个姐姐对此全然不顾,我也只好弯腰一粒一粒地捡拾黄豆。
工夫不大,小手就要冻僵了,我把手揣在怀里焐一会儿又继续捡拾黄豆。就这样,我们每天都会冒着严寒,来铁路旁捡拾黄豆。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足足捡拾了两斤多。
腊月二十九晚上,母亲把黄豆用清水淘洗干净,浸泡在水里。第二天下午,父亲把泡好的黄豆用小石磨磨成豆浆,再兑些高粱米面和苞米面,晚上给我们姐几个炸丸子吃。
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年三十晚上吃到了香喷喷的三合面炸丸子,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我渐渐长大了,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一个周日,母亲兴致勃勃地把搁置多年的那盘小石磨找出来,磨豆浆给我们做小豆腐。也许是好久不吃小豆腐的缘故,吃起来感觉特别香,我仿佛又找到了童年时第一次吃小豆腐的感觉。从那以后,小豆腐又重新回到了我家的饭桌上。
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副食品商店就可以买到黄豆粉。用黄豆粉制作豆腐脑、大豆腐很是方便。因此,我家的那盘小石磨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再也没磨过小豆腐。
1986年秋天,我家平房拆迁的前一年,隔壁邻居舒大娘偶然发现我家后院那盘小石磨,便和我母亲商议,借用小石磨压酸菜缸。
拆迁后我们两家一度失去了联系。
1990年年初,原来的棚户区经过改造后,我们又都回迁搬进新楼。当年的邻居舒大娘一家,竟然就住在我家楼下,真的是太巧合了。而更为幸运的是,自从拆迁后,舒大娘的住所虽几经辗转,但那盘小石磨她始终没有丢弃。而这次,她将那盘小石磨完璧归赵,送还我家。
当我看到失而复得的小石磨那一刻,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小石磨刻录着岁月的沧桑,见证了我家三代人的经历。我要把它珍藏起来,它是我家的传家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