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乡菊香

知远网

2024-01-22文/朱泥生随笔


人说“春城无处不飞花”,而在古镇东流,每年的秋末初冬之时,呈现出“秋城处处都飞花”的别样景象。每年到了这个季节,也是外地友人电话联系最多的时候,友人问:菊花开了没有、陶公酒厂还在不在生产、今年的菊花节还举办吗?而我的回答是:难道“菊乡”没有菊花吗?

“东流,古彭泽地,晋陶靖节作令,种菊其地,邑属菊江,由此其昉也。菊江滨江为治,风帆千里,激湍怒流,吞吐乃状,……五柳流韵,清风淑人,邑多礼义……”清乾隆《重修<东流县志>》序中这段话,足以佐证陶渊明不仅到过东流,而且还在东流种菊躬耕过。

东流人对菊的喜爱缘自陶公这位东晋大诗人之故。义熙元年(405年)十一月,即陶渊明到任彭泽令八十天,浔阳郡派督邮来彭泽,属史说:“当束带迎之。”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遂挂印辞掉县令一职,从此结束了他十三年亦仕亦隐、时断时续的仕官生涯。为了避免惹来人祸,他便悄悄来到心仪已久的东流(时为彭泽县黄菊乡),在南山坡上建一草房,隐居下来。

陶渊明辞官后之所以选择东流,主要是他任上巡视东流时,被其秀丽风光和满坡黄菊所吸引,加之他不愿与当政者同流合污,于是便携家人在东流退隐归耕。菊花的高洁、孤傲与无畏的品性正契合了陶公的精神所在,后人因敬恭陶渊明,于是家家户户都爱种菊花,千百年沿袭至今。

漫步东流老街,在那古朴厚重“青砖小瓦马头墙”徽派建筑下,每家都植有几株菊花,黄的、红的、橙的、紫的、白的,品种众多,五彩斑斓的,连空气中都弥漫着菊花的清香。在老街深处种菊能手很多,最为称道的要数西街头的“花奶奶”了。“花奶奶”是其雅号,她原姓朱,名彩玉,住在老街尽头的朱家大屋。凡是到过东流老街看过菊花的人,经过“花奶奶”家门前,人们都情不自禁驻足停留,那绰约多姿的菊花在绽放,有深红的、浅红的、白的、黄的、绿色的……那健壮的花茎、墨绿色的叶片、硕大的花蕊,仿佛在告诉人们,她昔日的主人是一位怎样培植菊花的高手呢!而今她的后人传承了她种植的技术,并将一代一代把“花奶奶”留下来的最美好的东西奉献给世人。

菊黄蟹肥的秋末初冬季节,赏菊吃蟹正当时,精明的东流人很会造势,举全镇之力办菊花节。“满城尽带黄金甲”,惹得四面八方的人们纷至沓来,一睹菊乡的风采。一周的菊展,一周的文艺演出,一周的学术讨论,一周的招商恳谈,使得这个历史悠久的老县城、昔日皖江第一繁盛地焕发出了无限生机。她让人们发现了东流、走进了东流、认识了东流,并且推介了东流。而那些天南海北的东流游子,一提到东流的菊花节和她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都是特别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事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因爱菊而结缘东流,据《陶渊明传》记载,陶公的爱妻陈氏死后曾托梦于他,说自己是天上御花园的菊花仙子,如今尘缘已尽,返回天界,日后若是思念,就去东园看那一簇菊花,花枝上缀着三四朵鲜艳的黄色花朵,宛如一位神采夺目的美人。从此以后,他便迷上了菊花,在东园开辟出了一块花圃,专门用来栽培菊花,假设距离东流城区五公里处的东篱山庄是陶公笔下的“东篱”的话,那么一眼望去便见寺庙的大历山就是陶公所提的“南山”了。“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公便在此过着无欲无求、远离时政的田园生活。而在东篱山庄不远处便是陶公菊花茶厂和菊花基地了。

山水无文难成景,风光着墨方有情。近些年菊花节已与东流百姓渐行渐远,先前那浓浓种菊的氛围渐渐有些淡薄,来之不易搭建起的平台将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被世人淡忘。但东流人天生就有股倔劲,人们对陶渊明和菊花的情结却已深深植根在心中,其热情非但不减,反而与日俱增。现如今一批企业和种植基地纷纷落户东流。随着象征东尧一体化的景观大道的即将建成和千吨进位码头的落成,这一切的一切,无不昭示着千年古镇——菊乡未来美好的愿景。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