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高中时学过一篇课文《秋色赋》,作者是从我的家乡胶东半岛走出去的、参加过抗日战争和淮海战役的老作家峻青(本名孙俊卿)先生。许多年后,我和孙老有了交往,承蒙他老人家爱护和提携,曾题签赠我《秋色赋》《雄关赋》等散文集。这些书,书页间凝结和保存着我对家乡这位革命作家和家乡前辈的敬仰与感念,如今已成为我的珍藏。
四十多年前,读《秋色赋》获得的一些印象、记住的一些句子,至今难忘。比如作者说:“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欧阳修作《秋声赋》时,把秋天描写得那么肃杀可怕,凄凉阴沉?在我看来,花木灿烂的春天固然可爱,然而,瓜果遍地的秋色却更加使人欣喜。”战士自有战士的情怀,在这位革命浪漫主义作家眼里,“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秋天,比春天更富有灿烂绚丽的色彩”。这种感受,岂是见落叶而兴叹、习惯于悲秋伤怀的古代骚人迁客所能类比。所以,峻青先生用一支健笔所抒写和抒发的,是这样的秋色与情怀:“我喜欢这绚丽灿烂的秋色,因为它表示着成熟、昌盛和繁荣,也意味着愉快、欢乐和富强。”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胶东半岛的小山村度过的,除了寒暑假,几乎每天都要翻山越岭,奔走在通往温泉镇上的一所中学的山路上。记得刚上高一那年,学校教室不够用,暂时在小镇附近一个名叫东夼的小山村里,借了几间简易的房子作为临时教室。我们这届高中生,就在这个贫寒的小山村里上了一个学期的课。
这个小山村,给我的印象是村里村外全是石头,房子、围墙、窄窄的小街,全是用大大小小石头垒起和铺砌的。村里有好几座碾房,还有几盘露天石碾。刚入学时,村外的石头墙上有用白石灰刷的繁体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大字标语,我们都觉得奇怪。原来,有一部名叫《两个小八路》的彩色故事片,选在这个山村里拍外景。我们这届学生还幸运地当了一回“群众演员”。
从我家到东夼村,每天要走上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我在东夼村念书的这个学期,正是一年里的秋季和冬季。虽然是在贫寒的年月,甚至经常处在饥饿的状态里,但是,一颗颗敏感的少年心,仍然在满怀好奇地感知着周围的一切。正在发育和成长的少年身躯上,好像到处都开着洞,以利于外面的风声和阳光可以吸收进去。
一到深秋时节,弯弯的山道两边,所有的草木都被晒染得金黄和通红。秋天的阳光也是通透明亮的。榛树、枫树、柞树和野樱树、野板栗树、野柿子树,还有各种叫不出名字的矮小灌木的叶子,都在秋阳下变成了透明的琥珀色、深红色和金黄色。那些丛生而多棘的野酸枣树上,结满了通红的、玛瑙一般的酸枣;那些被阳光晒得干透的芒草和茅草,在风中默默吹奏着自己的歌,好像在用不折不从的身姿和风骨,向秋天宣告着生命的坚忍与顽强。
这些草秆笔直而粗壮的芒草,可以长到比人身还高,老家就称为“山草”。到了深秋时节,山草的草秆和叶子都会变得通红。乡亲们把成熟的山草收割回来,成捆地堆放起来,可以用作搭盖屋顶的材料。
阳光煦暖、安安静静的中午时分,走在色彩斑斓的山路上,我经常有点流连忘返。去路边的石堰下采摘酸枣的时候,有时还会惊飞一些惬意地躺在阳光下正在摊开翅膀晒羽毛的小山鹑……
野菊盛开,草木尽染;大雁高飞,漫山红遍。这是故乡的秋天留给我的美好记忆。从那时候起,我就对家乡山冈上的秋色有着具体的感知,也产生了深深的爱恋。我甚至觉得,用任何文字,都无法准确描绘和传达出故乡秋色留给我的那种细微的感觉。
“人生识字忧患始。”长大后,读到了许多吟咏故国之秋、重阳登高的诗句,也随着自己的生活阅历日渐深远,方才渐渐体会到菊花黄、草木染、雁南飞的重阳时节,竟是最易引起每个中国人的乡思、乡愁和乡恋的一个节日。
中国古代吟咏重阳节的诗词,真是难计其数。其中最为家喻户晓的,要数唐代王维的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还有一些诗词佳句,人们也是耳熟能详,如唐朝诗人崔国辅的《九日》:“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白居易的《闰九月九日独饮》:“黄花丛畔绿樽前,犹有些些旧管弦。偶遇闰秋重九日,东篱独酌一陶然。”宋代诗人赵抃的“更上高峰尽高处,黄花新酒醉重阳”,苏轼的“霜风渐欲作重阳,熠熠溪边野菊香”。明代诗人吟咏重阳的也不乏传世佳句,如徐祯卿的《济上作》:“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李东阳的《九日渡江》:“万古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生活心态,中国文人有中国文人的家国情怀。只有拥有了真正的中国情怀,才能真正理解和体会那些中国式的乡愁,正如诗人流沙河在《就是那一只蟋蟀》一诗里所吟唱的:“凝成水,是露珠;燃成光,是萤火;变成鸟,是鹧鸪,啼叫在乡愁者的心窝。”
中国传统的重阳节里,有佩插茱萸、饮菊花酒、登高望远等风雅习俗。细究起来,其中的每一个习俗,都是独特的“中国故事”。
茱萸,又叫越椒、山茱萸、食茱萸或吴茱萸,属于茴香科的一种落叶小乔木。茱萸树可以长到半人高,春天里开紫红色的小花朵,秋天结出枣红色的小果实,由黄变紫。屈原在《离骚》里写到了它:“椒专佞以慢慆兮,樧又欲充夫佩帏。”这里的“樧”,就是茱萸。在古人眼里,茱萸是香草和香料,也是药材,《本草纲目》里说:“吴茱、食茱乃一类二种。茱萸取吴地者入药,故名吴茱萸。”曹植的诗《浮萍篇》里有句:“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隋朝江总的《宛转歌》里说:“菤葹摘心心不尽,茱萸折叶叶更芳。”茱萸的小核果气息芬芳,能治寒驱毒,可除虫防蛀,民间甚至认为它能“辟邪”。重阳节佩插茱萸的道理便在于此。
饮酒赏菊,乃至食菊佐酒,也是重阳节里必不可少的一项风雅习俗。“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见在屈原时代,特别是文人雅士间就有食菊的习俗了。三国时代的魏文帝、著名文学家曹丕,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封著名书信,即《与钟繇九日送菊书》。原来,曹丕在重阳节这天,给当时的重臣、大书法家钟繇送去一束菊花,并附书曰:“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至于芳菊,纷然独荣,非夫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食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彭祖,是传说中有八百岁之寿的近仙之人。由此可见,重阳节送菊、赏菊,也与敬老健体、益寿延年有关。盖因菊花耐寒,不与春卉争荣,花期虽晚而持久。
到了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更是把重阳赏菊的故事推到了极致。陶渊明爱菊,因其品格高洁独秀,经得起秋后风霜的摧折。他当时不满官场的污浊,愤然辞职,回到家乡柴桑(江西九江),隐居在田园村舍之间。耕作之余,他在宅边篱下遍植秋菊,朝夕吟哦欣赏。他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呈现的境界,为历代文人所钦羡和传颂。据说有一年重阳日,他正在对菊出神,忽然来了个白衣人,送来菊花佳酿一坛。陶潜喜出望外,禁不住对着篱下菊花开怀畅饮,尽醉方休。由此可见,重阳节饮酒赏菊,也和插戴茱萸香草一样,是重阳节里风雅至极的习俗风尚。
农历九月九日,正处在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与霜降之季。秋风送爽,艳阳高照,草木尽染。登高远眺,饱吸秋阳之光,吐尽晚水之气,且把层层叠叠的山川风物尽收眼底,倒也真是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我甚至觉得,在这个时节登高望远,也许是感受祖国山川与千里清秋之美、唤醒对故国家园的乡思与乡愁的最佳时节。相比之下,古代诗词中诸如“满城风雨近重阳”“一杯残酒伴凄凉”以及“秋风亦是可怜人,更令天意知人老”“一樽冷落思佳客,九日凄凉在异乡”之类的感喟,未免有点过于肃杀和伤感。
记得少年时,每当重阳时节,秋收的农活差不多快要忙完了,此时也正是山上的野柿子、野酸枣和各种野生植物的块根成熟的季节,乡村孩子们一放了学,就纷纷上山采集野果,挖取各种药材块根。我们把这叫作“重阳小秋收”。虽无文人学士们的风雅诗意,但也有自己实实在在的小收获。
故乡的秋色,霜重色愈浓。登高望远,秋空爽朗。风露萧萧木半黄,听得秋声忆故乡。不知故乡山冈上那红玛瑙般的茱萸果和野酸枣,还有故园篱下的野菊花,是否还在等待一个未归的人。每当这时,峻青先生在《秋色赋》结尾的抒情句子又会重临心头:“我爱秋天。我爱我们这个时代的秋天。我愿这大好秋色永驻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