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书皮

知远网

2024-07-19文/孙成栋散文

飒飒秋风中,又一个新学期款款而至。

还没开学,女儿就忙着到文具店买“书皮”了。所谓书皮,说得通俗点就是包在书上的封套,起保护书不遭破损、不被玷污的作用。偌大的文具店里,各种材质、尺寸、型号、色彩、样式的书皮琳琅满目,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看着这些品种丰富、美不胜收的书皮,我的眼前不由得浮现出儿时包书皮的情景。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期,正是我读小学、中学的时期。那时,每到秋学期开学,我们这些疯了一个暑假的淘气蛋,居然也甚为激动和向往。一来随着新学年的来临,大伙儿都会“升级”,在低年级的那些小不点面前,会显得形象更加“高大”。二来新学期第一天,会发一摞清香扑面的新教材。

平心而论,那时的书籍用纸不像现在这样洁白、平整、爽滑、细腻,都比较简陋、粗糙、黯淡,甚至那淡清灰色的书页上,偶尔还会出现残留的碎秸秆。书籍的装帧也十分简单,除了封面、封底,所有的图案都是黑白的。一本本散发着土气的书,犹如我们这些衣着朴素的乡下孩子。

可这些,并不影响我们对新书的喜爱与珍惜。不知为什么,我天生特别喜欢闻嗅新书那独有的清新的墨香。每次新书一到手,总是情不自禁却又小心翼翼地将其轻置于鼻翼处,细细品赏那沁人心脾的书香,久久不愿放下。那段时间,书包里、教室里乃至整个校园里,都会弥漫着这缕缕粗粝却好闻的书香,不禁令人有微醺之感。

而书的形象尽管“其貌不扬”,却依然是我们心中的最爱,每一本都令我们爱不释手。捧在手里,翻动书页时一点不敢用力,生怕把纸页撕破。

虽然已经做到一百个小心,但心中依旧感到不踏实,总是担心书“裸露”着会出意外。渐渐地,一个想法在脑际萌生:为何不用东西将书包起来呢?既保护了书籍,又不影响美观,还减轻了心理负担。

与现在有所不同的是,那时的书皮没有现成的,所有店铺里都不卖书皮,我们只能自己去寻找可以包书的材料。通常,用得最多的是旧报纸。这主要靠大人帮忙,一般每到开学前,父亲都会想办法找来一大叠旧报纸,供我们兄妹三人包书皮。弄不到旧报纸的人家,则会用其他的各类包装纸甚至旧贴画,总之,能起到保护书的作用就行。

那年月,经济拮据、生活困窘,人们在“吃穿住用行”等方面都不讲究,总是“大差不差”的就算了。可每次包书皮时,我却下意识地赋予其一种朴素的“仪式感”。那双手,平日里什么都抓过,吃山芋、萝卜及其他瓜果时,基本不洗,搓几下、拍几下就开吃。可包书皮时,总是先将其洗得洁洁净净,再用干毛巾擦得干干爽爽,然后才开始包书。

包书皮时,我通常不喜欢有人惊扰。所以,我会将柴扉院门关上,一个人静处于茅屋里,一把小刀,半碗面糊,为书量体裁衣。为了使书皮耐看、有韵味,我有时还会将枯叶、落英、糖纸、烟标、火花甚至破布等沾到上面,居然平添了几分诗情画意。

每回包书皮时,一向好动的我一下子就变得安静下来,连母亲都感叹“似乎换了一个人”。我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也许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吧。直到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年过不惑的我依然保持这样的特质,一见到书,整个人都会顿时心绪安宁、浮躁尽消,仿佛又回到了孩提年代的包书皮时光。

当下,书皮已不需要手工包了,成品直接一套就行。可我常常在梦里回到少年时,回到包书皮的榆木桌前……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