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峰山的火塘屋

知远网

2023-10-24文/陈黎明散文

在雪峰山区,无论风姿绰约的吊脚楼,抑或四平八稳的窨子屋,都习惯在一楼平房建间火塘屋,专供人们点火祭祀、生火取暖、围火用餐、烟火熏肉、旺火待客。火塘屋的门常开着。不熄的塘火像多情的山妹子,随时恭候探亲访友的客人,张罗吃饭喝茶的家人,诚邀思古论今的老人,幽会谈情说爱的情人,充满了浓浓人情和融融暖意。

提起火塘屋,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三皇之一的祝融生来善于用火,黄帝任命他为"火正" ,主管南方事务,所以又叫"南方赤帝" .当时溆浦属南楚要地,少数民族集居。勤勉的祝融南巡经过溆浦黄茅寨,见山顶有座高大的巫傩堂,便登山入堂,生火取暖,并将火种留了下来。后人就将黄茅寨改称"皇临山" ,寨中的巫傩堂易名"火塘屋" ,把祝融尊为"火神" ,由此流传至今。

在雪峰山区,人们每年都要请一次火神。请火神的人一般是家里德高望重的长者。小时候,我曾看过爷爷请火神。只见他一手举着松油柴,一手拿着火柴,朝火塘屋正位作三个揖,口里说几句祈福的话,然后把火塘里的柴火点燃。请火神这天有很多禁忌。火塘要烧个大茶树蔸,通宵不能熄火,大人、小孩都要讲好话,妇女不能脚跨火塘,否则会惹火神生气而降灾倒霉。

火塘屋生火后,便成了一家人的温馨所在和教化之处。小时候,火塘带给我无限诱惑。人民公社那阵子,家里的口粮总是青黄不接。能填山里人肚子的除了大米,就是红薯、包谷等杂粮。冬天,把红薯放在火塘热灰里焖烤,那香甜的味道实在叫人暖心,至今我用餐仍有离不开红薯的习惯。我还爱火塘上熏的腊猪肠。剪一节腊猪肠放在铁夹上靠近炭火慢慢烧烤,香喷喷的味道便随猪油燃烧的青烟弥漫开来,引得人馋虫乱钻,咬上一口,香脆的味道沁人心脾。如果在火塘上烤一个糯米糍粑,再包一节腊猪肠和着吃,那种味道哪怕神仙闻了也会涎水直流。

然而,这种口福不是轻易得到的。在雪峰山区,立冬之后,人们就得贮备柴火。每逢天晴,寨子里的男女老少都会上山砍过冬柴,挖树蔸子。到时候,家家户户的干柴、树蔸都会堆得像村头的稻草垛一样高,只等下雪过年。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 .火塘屋生火时间一般是在腊八节之后。因为雪峰山属高海拔地区,冬天气温较低,腊八节之后便真正进入寒冬季节了。山里人在这个时候开始猫冬,陆陆续续杀年猪备年货,村村寨寨腌猪肉炕腊货,每到年前,农家的火炕上都挂满了猪头、猪腿巴、牛巴子、腊鱼、腊鸡、腊鸭、腊野味、腊豆腐,它不光显示了这个家庭的富有,也象征这家过年的热闹。

火塘屋最温暖最热闹的日子当属大年三十。这天父母会早早起床,从火炕上头取下烤得腊黄的猪头肉和猪腿巴,用放在火堆里烧红的铁夹将猪皮上遗留的毛发烧掉,洗净后再放进大锅里清煮,煮熟的猪头出锅放凉后,即用刀切割去骨。这时,孩子们都会围到灶台边,等父母分发"财头肉" .山里人习惯把猪头叫"财头" ,年三十能吃到"财头肉" ,来年不发财都难。

大人在厨房炒菜,小孩则在火塘屋帮忙搬桌椅板凳。团年的桌子是四四方方的八仙桌,等十二道菜上齐便开始团年。团年饭要慢慢吃,晚辈要给长辈敬菜,敬菜时要说祝福话。大人会给小孩发红包。那时的红包钱虽然只有十块八块,但我们十分满足,特别开心。吃完团年饭还要坐三十夜。坐夜时,母亲会把收藏的瓜子、落花生、红薯皮用筛子一样一样端出来给我们吃。大年初一天刚亮,我们就要到大人床前作揖拜年讨彩头。火塘屋给我带来了太多的快乐和记忆,每每想起,仿佛又回到了多彩的童年。

火塘屋带给山里人的不只是温暖、快乐,更有温馨、安全。即便大雪封山,也捂不住火塘屋不断抽芽的日子,山里人的生命总在封闭中寻找温暖的缝隙。记得2008年那场百年未遇的特大冰灾,弄得城里到处断电、断水、断路,一座座现代化建筑在冰灾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不少人想逃离冰冷的住所,寻找生活的温度。一天,有位广州朋友听说我们这里炉火通红,生活正常,便带着家人及好友十多人坐火车来到穿岩山,感受这火塘屋的温馨氛围。

客人多了,火塘屋的柴炭也烧得多了。幸好我的三叔是个"烧炭迷" ,每年要烧几百斤杂木炭。前些年气温高,又有电,火炕烧得少,他的木炭存了满满三地窖,就是堆着烧,也能应付三五个月。加之三叔的火塘屋下面就是水碾坊,大米吃完了,碾担谷又可以吃上十天半月。十几位朋友在穿岩山舒舒服服住了半个月。临走前,朋友趁三叔外出砍柴,把生活费留了下来。没想到第二天客人们刚上车,三叔就赶到车子前,往车窗里丢了一包东西拔腿就走。客人们把布包打开一看,原来就是他们留的生活费。大家望着远去的三叔,心里就像点了一把火。

近几年我搞生态文化旅游,山封了,树禁了,农家的柴炭烧得少了,但是火塘屋的温度仍然没有减。每年三十,我都在火塘屋摆几桌酒席,请景区的贫困户代表过年。宴席上还要分别给他们发个小红包,以示关爱。虽然礼物不重,但是,它放射的是火塘屋的温度,折射的是精准扶贫的温度。我的举动赢得了朋友的支持,广州这位好友每年冬天都要带上他的三兄四弟来穿岩山玩。前两天他又打电话给我,要我联系一户农家,吃住都在那里,好好感受雪峰山火塘屋的温馨。

游客的真情打动了我,也提醒了我。是啊,何不开通这种模式的乡村游,让城里人回归自然,感受乡村温度?我想,如果把穿岩山周边几百栋木屋民居装修整理,统一经营,带给游客的不仅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更是时髦城里人对纯朴山里人的认同,是一种心灵的寄托、情感的皈依。

今年雪峰山的寒冬似乎来得比往年早。山上的枫叶才开始变红,寒气就一波连一波地袭来。昨天傍晚,我回到雪峰山腹地穿岩山老屋,憨厚的山民祥婆生了一炉炭火。走进火塘屋,一阵温暖扑面而来。我烤着炭火,品着热菜,甚是舒坦惬意。

算来,我断断续续在这里生活了十几个年头。从看上它到买下它,在这里送父亲终老,生儿育女,经营大康牧业,到改行做雪峰山生态文化旅游,我已与穿岩山结下了不解之缘。许多人生道路、重大决策都是在这间火塘屋一边烤火一边品茶敲定的。

难忘的火塘屋啊!你升腾的是温度,释放的是暖意,驱散的是迷雾,忘却的是得失。给我的不光是炭火的温暖,更有心灵的小憩、痛楚的融化、境界的升华。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