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圌山

知远网

2023-06-30文/钱吕军散文

圌山耸峙于长江之滨,地处镇江新区大路、大港境内,距离镇江市区30余公里,与江北的高桥、三江营等地隔江相望。大概是名胜古迹众多的缘故,在历史名城镇江圌山少有人提及。说起镇江的名山,人们首先想到的是 "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金山,因为白娘子水漫金山的神话而闻名天下,焦山因为焦山碑林、摩崖石刻而享誉中外,北固山则因为刘备招亲,尤其是辛弃疾的传世佳作《京口北固山怀古》而流芳千古。近十年来,随着南山的开发建设,镇江又有了 "要发财到镇江,镇江有金山,有金可挖;要长寿到镇江,镇江有南山,寿比南山"之说,南山名声日隆。甚至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五峰山,也因为五峰山大桥——这一横跨长江的公铁两用悬索桥的建成命名而闻名遐迩。与之比邻的圌山依旧寂寂无名。

但如果你问扬中人与哪座山最亲近?他一定会不假思索地告诉你,当然是圌山!每日清晨、黄昏,顺着圌山石阶和木栈道拾阶上下的,十之五六是扬中人。扬中人喜爱圌山,自古就有黄明节(清明节后一天)登圌山的习俗。每到那时,扬中人或拖家带口,或三五成群,结伴登山祈福,好不热闹。只是跨江大桥建成前,时人需坐船方至,常常饱受拥挤之苦,脚被踩痛的、鞋被挤丢的,不一而足。

与众人喜欢春时的圌山不同,我更爱秋日的圌山。

秋日的圌山,别有登临的趣味。山南的茂林修竹尚青,山北的蒿草已枯,此时特别适合远足。你不用徒步于石台阶,也不用行走于木栈道,而是从"绝望坡""希望坡""大峡谷",或是探寻的其他什么野径攀援而上。这些道路,有的开辟于山坡之上,有的隐藏于山涧之中,有时丛林密布,有时寸草不生,忽而乱石堆砌,忽而壁如刀削,险要处竟需借助绳索方能顺利通过。攀登时,你除了可以见到"鲫鱼背""龙椅""峭壁"等险要景致,还偶尔可遇不知名的野花,一朵朵、一簇簇,或白、或黄、或粉,在萧瑟秋风中惊艳绽放。

秋日的圌山,别有时代的质感。你若在登高处远眺,可见长江自西向东,一泻千里。一过圌山,江面忽然开阔,扬中诸岛便如浮玉般呈现眼前,近的是雷公岛,远的是太平洲,再远的是西沙岛、西来桥。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来扬中时,曾题诗赞之,"大江奔腾欲何至?天落三岛集于此。放眼烟波千万事,太平地处太平时。"江岛与江岸之间,一座座跨江大桥横卧其上,依次是扬中人自筹资金最早建成的扬中长江一桥,连接镇江市区快速通道的扬中长江三桥,沟通大江南北的泰州大桥、扬中长江大桥,连通扬中太平洲与西来桥的扬中长江二桥,一岛五桥,蔚为壮观。极目处,位于西沙岛上的扬中城市雕塑——河豚,在阳光的照射下,闪耀着铜质光芒。扬中民谚有"拼死吃河豚"之说,讲的是"要想品尝至毒的河豚美味,必须具有不怕死的胆识".扬中人依靠"敢为天下鲜(先)"的胆识,不仅把河豚这一剧毒美味做成了闻名全国的大产业,为扬中赢得"中国河豚岛"的美誉,而且把一座贫瘠的江中沙洲建成享誉海内外的现代化岛城,成为一颗熠熠生辉的江中明珠。放眼太平洲,城市高楼林立,乡村秋意盎然,好一派新时代都市田园盛景。

秋日的圌山,别有历史的厚重。耸立于250多米山顶的报恩塔,色灰、高七层,为砖石结构,是圌山地标式建筑。古塔早已杳无踪迹,现在的为后世重修。据说古塔为明崇祯年间丹徒人陈观阳所建,其自幼家境贫寒,后经苦学考中进士,官至吏部尚书。为报答家乡父老养育之恩,鼓励后辈认真读书,倾其历年积蓄建成此塔,命名"报恩塔".后来,此塔竟成长江航道上的标志。此地还建有古炮台,现尚存几处历史遗迹。圌山、五峰山与对岸的顺江洲(今高桥镇)、三江营遥相呼应,势如长江锁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宋代在此建寨,称为"圌山寨",名将韩世忠曾在此领兵抗金。明朝嘉靖年间,在圌山设"游兵厅",派遣"把总"率军镇守备倭。清代改称"圌山关".圌山关炮台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包括圌山炮台、顺江洲的大沙炮台和江都的三江营炮台。其中圌山炮台设在五峰山下突出江面的龟山头、大矶头、二矶头上。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我军曾在圌山关炮台奋勇抗击英国侵略者。抗日战争时期,此地又发生激战。圌山之下的大路、大港,对岸的太平洲等地,都曾燃烧着抗日烽火,活跃着党领导的抗日武装。

近日,镇江新区已正式启动圌山炮台的遗址保护修缮和环境提升工程,要将之建成凭吊缅怀先烈先辈的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圌山会因其自然景观之美、历史底蕴之厚,吸引更多的人登临、探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