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在烈日晴空下
一幅画面总在脑海中萦绕
那是大集体年代的一个午后
在家乡前海湖的三头尖田畈
一阵阵吆喝声夹杂着
地表高温和湿热的空气
一个年轻后生和一位老者在对牛说话
老者论排行我喊他“厚想”伯伯
因为他老伴与我奶奶是叔伯姊妹
我也可以喊他姨公
当年在生产队里
牛犊长到一定时候
都将成为耕田的主力
教牛犁地可真是个技术活
地点大多选择半干半湿的旱地
一个人在前头牵引方向
另一个人在后面把持犁铧深浅
既要让牛熟悉犁地的路线
也要让牛懂得主人给出转弯的提示
“笔直跟沟走”“上起角来转弯”
“笔直跟沟走”“上起角来转弯”
姨公是湾里公认的用牛老把式
多个回合的吆喝过后
牯牛渐渐进入了角色
骄阳似火,口干舌燥
牛在沟厢里每走一圈
人都是汗流浃背
只见姨公取出裤腰带下的葫芦瓶
轻轻抿一小口水样的液体
感觉他有一种快意的清凉
在一旁放牛的我感觉十分好奇
不知这样的高温何以让姨公解暑
收工后我急忙凑到姨公面前寻找答案
他笑容和蔼地告诉我
葫芦瓶里装的并不是凉水
而是稻谷酿制的——
沼山“茅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