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暖

知远网

2023-07-30文/马继远随笔

山村的冬季,奇冷。北风过处,“风头如刀面如割”。

小学一二年级,冬天是怎么过的,我不记得了。那两年教室设在窑洞里,窑洞冬暖夏凉,想必会好过点儿。

寒冷切肤的感受,自三年级起。那时,我们挪进瓦房上课,瓦房听起来比窑洞高档,其实简陋得很,唯一的窗户上,连块儿玻璃都没有。

天冷了,老师找来塑料布,把窗户钉严实。塑料布透光性不好,教室变得稍暖和了,光线却暗了。

屋墙和屋檐之间,缝隙不少,风呼呼地往里钻。同学们拽些麦秸秆捎到教室里,踩着桌凳,把缝隙塞了个严实。麻雀看见了,就偷偷到干草中落了窝。

那时小学的作息时间是这样的,早上学生很早要到校,上两节课,九点前后,回家吃早饭。

上早课时,我们冻得脚发麻,老师便大发慈悲,让我们跺几分钟脚。这个教室咚咚咚声响起,隔壁教室闻声而动,大家也开始猛跺脚。

如果是晨读,有一个学生开始跺脚,其他人就跟着跺。琅琅读书声、咚咚跺脚声交织在一起,老师听到,只是会心笑笑。

教室的地板是泥土面,跺脚后,灰尘飞舞,可没人在意。手脚暖和,比什么都重要。

教室后面,堆放着成堆的干玉米秆、干树枝,是我们过冬用的柴火。在乡村,柴火随处可见,捎些到学校即可。

天冷得要命,老师就在教室后面生一堆火,十多个学生分成两三组,轮流围过去烤火取暖。老师顺带提问讲解,或听学生背诵古诗、课文。

倘若老师不在,烤火取暖就更有趣了。在火堆边放个拳头大的鹅卵石或泥疙瘩,烤热后用纸包着,坐在凳子上,捧在手里取暖,暖劲儿能持续一节课。

或者,在火堆里埋几个红薯、土豆,下课后扒开火堆,红薯、土豆也烤熟了,外皮焦黑,里瓤热气腾腾,又香又甜,暖心暖胃。

课间,晒太阳、奔跑玩耍都可取暖。还有一种叫“挤油”的游戏,数个男生,并排靠墙,两边的人往中间挤,被挤出的人,赶紧跑到边上继续挤。也可以数人聚在墙角,都使劲往里挤。

冬季大家穿得厚,“挤油”没多久,便都热乎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