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离开我一年半了。每有空暇,我就不由自主地想念他,想起他讲过的故事。这让我突然觉得,老人的肉身在消失时,除了带走晚年的病痛折磨和亲人的割心之痛,也留下了他在故事之内、故事之外躬身力行的家风,使我们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阻隔,竟能在传承中以另一种方式相逢。
从儿时起,父亲常用历史典故教育我们兄弟姐妹,启迪并引导我们向上向善、自强不息。在我成长各个时期父亲讲过的故事,此时都一一在我的耳边回响,《陶侃搬砖》即是其中之一。
陶侃是东晋名将,自幼家境贫寒,忠勇勤奋,起身于行伍,因军功封侯;后来,遭官场排斥贬谪南蛮之地。一度无事可做的陶侃,每天早上把砖头从屋子里搬到外面,天黑了又搬回屋里。面对家人和部下的不解,他说:"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意思是说,人不能安于"优逸",越是身处逆境,越要发奋历练心志,时刻准备着为国家建功立业。由此,便有了"陶侃运甓"的成语典故。我年幼时,父亲把这个故事用家乡话给我们家的孩子"翻译"为"陶侃搬砖".正因为陶侃光明磊落、精忠无私,加之身处逆境不忘砺志,故而在后来"国难思良将"之际他才得以以古稀之龄,拜征西大将军、领荆州刺史,成为镇守一方的重要将领,并一举为东晋王朝平定了苏峻叛乱,为力挽朝局于累卵立下不世之功。
其实,父亲对于我们的教育引导,不只是讲故事、摆道理,最主要的是他率先垂范,躬身力行。无论家里遇到的大事小情,他都展现出了自己的坚韧与自信,往往俯下身子做一些"陶侃搬砖"的"笨"事。
祖辈寒微,但父亲志坚好学,从不自暴自弃。青少年时期,即为我党地下交通站从事情报接送工作,参加过扶眉战役,并被授予扶眉战役勋章。解放后,父亲一直从事公安政法工作,从地方到省市,为新中国的政权稳定和经济建设而兢兢业业、不遗余力地努力工作。父亲秉性刚直,眼里揉不得沙子。由于历史的原因,曾含冤饮恨22年。即使在受到残酷迫害失去人身自由,以及丢了公职回到老家当农民的日子,他仍然能俯身大地,从零开始,舍得下力气、做笨功夫,所以很快又成为让周围地道农民兄弟也追捧的种田好把式。
1988年,组织批准父亲离职休养。他面对日不敷出的家庭经济状况,为了让孩子们都能很好地完成学业,使子子孙孙都能精进向上、学以致用,便和从医出身的母亲一起,在老家开始了二次创业!办起了以母亲名字命名的诊所,一方面发挥余热,开启救死扶伤的医疗事业;一方面赚得微薄收入,苦苦支撑着一大家子人的开销,直到1997年最小的孙女出生。
父亲一直信奉技不压身这一理念。命运和生活一遍遍地折磨他、折腾他,他却能一次又一次地和命运抗争,一次又一次地把命运强加给他的荆冠修整成能给自己和家人生活带来芬芳的花环。
父亲在农村的22年里,曾把制作农具、补锅、钉鞋、盖房子等农村人非常实用的技术一一学到手里,甚至成为村里远近有名的手艺人,得到帮助的村民都夸他补锅、制作农具的手艺高超精湛……
而今,父亲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人世间,我们再也听不到他老人家新讲的故事。但是,我们却可以一遍一遍"反刍"父亲当年对我们的期许,深刻领悟父亲的教诲,回放一幕一幕的过往片段……这正是根植于我们兄弟姐妹心底深处,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终生得益的精神力量,也是让我们能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良好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