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中华路

知远网

2023-09-09文/朱昌勤情感

中华路,在镇江城西靠近长江边上,因为离家远的缘故我不常去。

记忆中,中华路曾经商贸繁华、店铺林立,蔬果水产、南品北货、家用杂什应有尽有。我母亲是扬州人,每每要乘船回老家前,总会先到中华路转转,选购一些满意的土特产带回家。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华路还是繁华依旧,但随着城市的拓展,老城区风光不再,中华路的商业也渐渐冷落。前不久因到老友家做客,我来到了中华路,走街串巷感受厚重的历史。这里虽然有些商铺营业,但记忆中的那些商家吆喝、人头攒动的场景不见了。呈现在眼前的京口古闸遗址,让中华路成了寻古问今的历史文化街,这激起了我的兴趣。

遗址由石制栏杆围着,顺着台阶往下,走在木质栈道上,一片已被发掘出来的明清时期码头石岸、石道,更加清晰地出现在眼前。置身其间,残缺斑驳的石块、沧桑的石板路、古老石质龟趺座,一个个细节都在无言地诉说着历史。原来,中华路是在镇江民国时期铺设的,路面下深埋着废弃的千年古闸,为京杭大运河几个入江口中最西面的一个,称为大京口。民国初年古闸河道逐渐淤塞,到1929年,大京口被填平筑成碎石马路,取名为中华路。2012年随着城市的改造,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古老闸口重现了人间。

镇江是江南大运河的起点,南来北往的商船都要从京口闸驶向长江,靠闸不远处曾经的“打索街”,就是因为专供船运绳索而诞生的一条街巷,由此可见当时的京口闸水运繁忙兴旺。其实,与中华路相通的老巷,大多与水运码头有关。柴炭巷,就是在中华路建成之前,临河的一条街道,其巷子北头曾有一个专门装卸柴草、木炭的码头,故得此名。从这条老巷内拐个弯就到了“老宴春”酒楼,名不虚传的“老宴春”依然热闹,来西津渡的游客们总会慕名而至,在酒楼品尝肴肉、汤包、锅盖面,尝尝老镇江的味道。

鱼巷,同样是一条临河而建老巷,当时码头上运来的鱼,就在这条巷内售卖,形成了固定的鱼市,鱼巷也就由此得名。如今,鱼市早已不见踪影,又因为老城改造、住户拆迁,巷子显得有些冷清,但有一家名为“得月楼”的面馆依然开着,常有食客光顾。面馆是一座青砖木栏花窗的两层楼古宅,据老板介绍这房子比中华路历史要长,他已在这里开店二十多年,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街道兴趣的增加,他坚信中华路还会恢复过去的热闹。

中华路厚重的历史还体现在与它相连的多条巷子上。路中段相通的太保巷,就是因为清朝将领太子少保冯子材镇守镇江时,曾居住此巷而得名。据载,1885年中法战争中,中国军队的领军人物就是年近七旬的冯子材,在他的带领下击退了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班师回朝后,清廷授予他“太子少保”衔。

太保巷两边现今已几乎被“江河汇”的高楼覆盖,唯有巷子西南角尚存一处青砖黛瓦、花窗马头墙的古老建筑。这里正是深受大家尊敬的陆小波先生的故居。故居北面紧靠京口闸遗址,那老式的民宅与仿古碑亭、古闸石岸、石道码头,交相映衬,更增添了中华路的厚重。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