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麦要抢,稻要养。”经过四个多月的田间管理,成片成片黄澄澄的稻子成熟了,微风吹来,稻穗压弯了腰,穗儿低头笑,它们正等待人们去收割呢!
眼下乡村又开始忙碌起来了——秋收秋种。这个周末,我去了趟丹徒南乡,漫步乡间田野小道,金灿灿的稻田似一望无垠金色的海洋,我置身其中,似乎也变成了这海洋中的一颗金子。耳边传来一台台收割机发出的悦耳机响声,一排排刚刚还站得笔直的稻子转眼间就不见了,操作手把农户们带来的各色袋子套在稻谷出口处,没过多久袋子满了,又套上另一个袋子……稻草齐刷刷地躺在田间,偶尔也看见几位老人挥舞着手中锋利光亮的镰刀,在一趟一趟地来回割着稻子……农户们只需付点工钱,那些负责收割稻子的师傅们就帮你扛稻装车,一直把稻子运到家中的院子里。
此时此刻,儿时生产队收脱稻谷的情景又清晰地浮现眼前。
那时没有收割机,人们只好靠人工收脱。农户们一大早来到田间,“一”字儿排开,这块田人够了,余下的人就依次进入下一块田,大家争先恐后挥镰割稻,一会儿,一大片稻子便卧倒在脚下。割下的稻子被阳光晒上两三天后,人们就会把去年或前年脱粒过的秸秆放在水中浸泡,然后用它们去把稻子扎成一小把一小把的。这活儿大多是妇女干的,她们凭借娴熟的农活技艺,这么一抓一扎一拧,一个小稻把就成了。像我这样手活有点笨拙的人干起来就不那么利索了,慢吞吞地抓住差不多大小的稻子,两只手像绑强盗似的死死地打上个死结后再扎第2个、第3个……前面的人一趟扎到头了,落在后面的人还在不停地忙碌。
小把小把的稻把扎好了,人们就来到田里,用事先打好的草绳把大约20个小稻把捆成一大捆,然后挑着送去脱粒。挑援建捆时先用担尖戳起一个放在肩上,再戳另一个——这活看似轻松其实十分费力,稍不注意还会闪了腰,有时实在太重,还需正田里捆稻的人帮扶一把,好顺利挑上肩膀,就这样一趟又一趟把稻子挑到脱粒场上。如果路途较远,就要两三人或更多的人一路接力。脱粒时,一般都是妇女站在滚筒旁,她们围上围巾,抓上一把把稻子,往滚筒上这么一放,轻轻一按,无数的稻谷就像子弹似的飞落到地上。她们娴熟的农活技艺让人羡慕,有时她们还会哼起动听的田歌。男人、小孩也被吸引过来凑热闹,他们解下草绳,把一小把一小把稻子递给妇女们,免了她们一次次弯腰去拿……笑声、歌声,还有滚筒发出来的声响交织在一块,成了一曲优美动听的丰收交响曲。
由于生产队的稻田多,每天场上都有堆积如山的稻堆,一般都要打晚工。孩子们也不回家睡觉,喜欢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玩耍。他们在稻堆和草堆里躲猫猫,累了就用场上的劳动工具搭一个简易的草房子,那里便成了他们的“窝”。等到家里人半夜吃夜宵,他们一闻到饭菜的香味,便会一骨碌爬起来……不少顽皮的孩童还开展爬高比赛,他们抓住稻草,一步一步向草堆顶爬去,到顶后又快速滑到地下,那些胆子小的只能在下面眼巴巴地看着他们往上爬。仓库保管员每天都要把农户们傍晚时打成的长长的或圆圆的稻堆盖上生产队特有的印章,以防有人偷稻,有时被顽童或狗儿踩了,他会口中一边不停地骂着一边又不得不重新盖上印章。
大晴天收脱起稻子来还算顺手,遇上阴雨天就麻烦了。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年,也是到了收割稻子的时候,却一连下了个把月雨,人们只得抓住短暂放晴的时机抢收稻子。尽管如此,那一年因长时间下雨,好多稻子在田里水中浸泡过久,已经出芽发霉。无奈的农人也只好把这些发霉出芽的稻子弄回家,然后晒干加工……
闻着稻子成熟的芬芳,望着田间人们收脱忙碌的身影,以及人们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我想,在抗击新冠炎情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份也能获得丰收实属不易。但愿新农村建设越来越好,农户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