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霭霭。目力在铜锣山的递升中明快起来,山地如一把打开的折扇,由低向高缓慢绵延,青绿的色彩越往高处越浓郁。万千茶树如网织,整齐划一的高度,相等的间距,井然有序地集合在曾家沟山峰上。山体有了层次,茶树在这个季节最动情地展示着袅娜之态。每株茶树是独立的,却又彼此相依,安静地栖居在山地之上,盘踞成优美的曲线,闪着亮光。
在山顶俯视,内心的震撼无以复加。层层叠叠的茶树,依山势环绕而上,一畦畦群蚁排衙,交织成一幅壮丽的油画。广袤的土地,单位以万亩为计,雕琢成茶园,游人可漫步其间,近距离观赏茶树的美,不能不感叹人类力量的强大。在茶树间穿梭,有一种探魅的传奇。茶树伸展着枝条,旁枝侧丫簇集在一起,枝柯细芾,婉约秀颀,像极了《诗经》里的“彼美淑姬”“可与晤歌”“可与晤语”“可与晤言”。有株茶侧萌旁蘖间居然开了朵白花,漫不经心摇曳着。花不大,黄蕊,在满眼皆绿中自然而大方,有别具一格的美。
这片土地是慈悲的,它慷慨地孕育了白茶这个美好的茶种。一方水土,一方草木。白茶选择了曾家沟,是机缘。董事长廖红军的妻子是浙江人,浙江的“安吉白茶”品牌响亮、销路畅通,廖红军想到家乡的苦日子和荒山荒坡,想到了在山坡上种植白茶。为了确定大竹县是否适合种白茶,在大竹县农业农村局的帮助下,廖红军和农技员一起爬了不少山头,调查采样。结论出来:大竹与安吉处于同一纬度,气候、湿度、土壤条件都适宜种白茶。2010年,夫妻俩带着第一批2000株安吉白茶种苗,一路向西,回到大竹县团坝镇。
山高露润出奇葩,
古树原生白嫩芽。
隐迹云崖千百载,
如今香满万人家。
说是古树,可上溯安吉历史。安吉最早于1930年在孝丰镇的马铃冈发现野生白茶树数十棵,“枝头所抽之嫩叶色白如玉,焙后微黄,为当地金光寺庙产”。而论其香,自在茶汤。白茶内质香气鲜爽馥郁,独具甘草味,汤色鹅黄,清澈明亮,叶底自然张开,叶肉玉白,叶脉翠绿。古人称茶为“荈”或“茗”,据考证,此乃江南茶的统称。古时装水瓦罐称“釜”,烧水时火焰燎着釜壁,水嗞嗞作响。水开时揭开釜盖,水如莲涌,冲茶自然出汤。大竹团坝山峰叠翠,云雾缭绕,自能养嘉茗。
团坝与安吉一样,都有竹乡之美誉。所以,也可以说是这片土地选择了白茶,犹如武夷山的丹霞地貌选择了大红袍。良禽择木而栖,兽伏于穴,鹪鹩巢于深林,草木自然有选择土地的权利。就如白茶,迁移而来后就与这片土地不离不弃,朝饮云雾,日啖山泉,自有风流之态。
团坝有数千人从事着茶叶生产,好手亦众。他们熟谙茶叶、水温和土地,张弛有度表演着茶艺。茶叶随水沸腾翻涌,渐舒展,茸毛纤毫毕现,如水中花开。茶叶游动、旋转、浮沉,是静与动的完美结合,可谓是惊鸿一舞。空中氤氲着袅袅香气,茶汤入口甘醇甜美,圆滑润和,回味悠长。
《红楼梦》中“栊翠庵品茶”,妙玉给宝钗泡茶用的是隶书镌刻相传系豪门王恺的珍玩,给黛玉用的是“点犀香”,乃珍贵的犀牛角精镂而成,为宋代苏东坡鉴赏的古董。所以,茶具的选择能添品茗之趣。白茶以紫砂壶、陶瓷盖碗、玻璃杯冲泡为佳。盖碗冲泡,能及时出汤。玻璃杯则可观赏茶叶在水中的美。眼前这杯茶,历练过无数次光和火的历练后,在水中还原了她的姿态,自然平和,悠然而舞,似二八佳人。
白茶经历了自然的风雨,还要经过采摘、萎凋和干燥的历练,才能别具风味。经历过风雨,才能见彩虹,经历过高温烘焙,更显其精髓。白茶如此,人亦如此。
回望铜锣山,青山隐隐,白云迢迢,阳光旖旎。我来这里,遇见了白茶,她带着草木的芬芳,还有成熟的馥郁滋味,宛若天然去雕饰的淑姬。有些遇见,能够铭记一生,就如我与白茶。
白茶,彼美淑姬,宛如轻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