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婚千里父母心

知远网

2023-09-24文/夏崇庆情感

儿子在南京工作,距家千里之遥,又是在森严军营。婚姻大事自是当下我们做父母的操心事。

都27岁了。我24岁已添了他。那边人生地不熟。这边,哪个好姑娘,愿别离自己父母,远嫁南京?特别是***,一遇到在南京工作的熟人,就央求人家给儿子找媳妇。若有父母在旬阳,而女娃在南京就读或就业的家长,她更是套近乎,贴上去,赖上人家,加微信,把儿子照片发过去,并不无炫耀,说儿子已是某部连指导员了。其实也就是最基层的军官而已。当然她的小心思我最懂,那就是,若找个旬阳的媳妇,人家逢年过节的回来孝敬父母,也顺带把我们两个老没用处的看了。也别说,被赖上的家长不仅不多心反感,而且也很热心地把女娃的信息微信给我们,怂恿着他们能互动。是的,人心皆一,儿女是父母永远的操心和牵挂。

于是,一段时间来,他们娘俩手机话聊,"逼婚"就成了固定的话题。这边急急地问"见了吗""谈着吗""有感觉吗",那边就拖着长腔应答"见——了""谈——着""感觉——好得——很很很".时间长了,我就听出了那边的敷衍。

直到有一天,幸福来得太突然。儿子主动打来电话说"想老夏老屈两位老人家了",我直接怼过去"别甜言蜜语,要多少银子,直接说".玩笑过后,儿子正经说,确实谈了一个,和她在一个师部。是"军中清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的,也是个连指导员。然后,就给我们发来一帧照片,一位清秀的女娃,在南京城外休闲郊游。我自是长舒一口气。而***却对我说"该不是我们逼紧了,他随便发个照片糊弄我们".细思极恐,有这种可能。网上有报道,说娃们为了应付大人,租个男娃女娃扮男友女友,讨父母放心高兴。而避开大人,就形同陌路。现在这娃们啊……我们得多长了一个心眼。我说:"好,丑公公迟早得见俏媳妇,我们准备近期过来,叫娃把我们见一面。"看你是不是在骗我们?我都开始羡慕自己的聪明了。

急急如律令。就在端午前。我们"官宣"将亲赴南京。***准备了魔芋干、旬阳馍片和粽子等。一出站台,就见他拥着一位姑娘,老远向我们挥手。***"没出息",不自觉地直瞄着人家,江南女子的精致,温婉,白皙,高挑,长发如瀑。然后,向我暗中递来眼色,那目光中分明写着惊喜和满意。我想重重地擂儿子一拳,大声说"兄弟,你行啊",结果则是矜持地捏了一下儿子的手。就像我们爷俩曾经玩得那"套路"一样:初中吧,***怕他乱花钱闯祸,就约定每周只给他20元零花钱。我每周在乡下工作临走前,就要跟他握个手,把10元钱夹在手心里。他默契地捏一下我的手,然后,很江湖地向我道别"兄弟保重。"女娃都不好意思了,红着脸,接过我俩的大包小包,放进后备箱,径直开车,说是为了叫儿子好好地陪我们说话。并取出自己昨夜亲自烤制的什么杨桃巧克力酥,叫我们尝。我怎么都吃不惯,却说"好吃好吃".***捻起一块麻辣魔芋干,递给她。她小心地尝了一口,夸张地嚷着"吃不惯,太辣"."好吃"是我们长辈的世故,而"吃不惯"是年轻人的率真和不谙。之后的几天,在陪我们游览南京的几个景点时,她把"准儿媳"的角色发挥到恰到好处,挤进人群中排队买票,为我们背着水杯,给"准婆婆"撑伞遮阳。儿子牵着妈妈,她则调皮地搂着儿子,被我定格进抖音里,叫"温馨三人行".端午那天,在夫子庙,她特意从保温盒里取出我们带来的粽子和她爸妈从南通寄来的粽子,剥给我们吃。西北的纯甜也好,南方的甜中带咸也好,都能吃出共同的味道,那味道叫做甜蜜和温情。我俩则有点小遗憾,若从西北老家带撮雄黄,几片艾叶,用艾叶蘸着雄黄酒,为他们郑重地喷喷洒洒,会蚊不叮虫不咬,百病不侵。就像小时候,爸妈给我们涂抹的那样。临走时,她为我们快递了好多南京小吃,有几包酥软之类的,说是特意带给儿子的外爷外婆的。估计儿子给她说过,小时候是扒在外爷外婆的背上长大的。我们给她备了红包,她执意不要。"准婆婆"说,按我们老家风俗,若女娃不收红包,表示对这门亲事不中意。她用征询的眼色看了看儿子,然后,收下。我又悄悄地舒了一口气,娃们的大事,初步约定。

下来的程序,应是邀女娃过来一趟。老规矩叫"看家儿".父辈婚事中,"看家儿"是有重要的形式和内容。由媒人领着女娃和女方代表,采取"面对面""背对背"等明察或暗访形式。看这家的土地多不多,远不远,肥不肥;看水源足不足,林朳大不大,牲口壮不壮以及这家对老人孝顺不?邻居相处和睦不?特别是老婆子通情达理不?会不会额外为难儿媳妇等。经多次热情相邀,女娃终于答应拟于国庆节"过来".儿子则霸气地发了一个圈子"疫情消散,带她回来".这下,把我们两个"老骨头",才叫一个忙。***知道南方口味偏淡偏海鲜,就刺鱼剔虾捣糯米,捧着菜谱,学做淮扬菜。我系着围裙,戴着自制的用报纸卷成的高帽子,刷烟尘,挪花盆,搽桌子,拖地板。累得差点闪了腰。***把我叉着腰扶墙喘气汗流满面的辛苦视屏,给儿子发过去。换来的是一句皮皮的调侃"他找儿媳妇,他不累谁累?"是的,我贱我累且快乐着。"准儿媳"终于回来了。被儿子牵着手,怯怯地跨进门。然后几天,我们小心翼翼地应付着,怕说错话办错事,惹人家多心。还好,人家好像对家境并不关心。倒像是来旅游的样子。在家族聚会中,给长辈夹菜谈家常,与几个弟妹谈歌星说学习交流大学生活。特别是搀着儿子八十多岁的外公外婆散步,把聚会的场面视屏给南通的她的外公外婆,用我们听不懂的吴侬软语与老人交流。那么自然及真情流露。"养吾老,以及人之老",多么善良,多么温顺的女娃啊。

"是媒不是媒,得跑两三回",尽管没有请媒人,但我们得去主动见人家大人。这是规矩和礼节。也不能太紧,给人家一个回旋的余地。元旦前,我们试探着叫女娃征询大人意见。反馈道"时间上随时欢迎,态度上热烈欢迎",知道家长都是敞亮人。是的,准亲家哥哥也是个军人,转业后在纪委工作。准亲家姐姐是女强人,在当地一家专科学院任处长。见面之后,气氛融洽,宾主甚欢。吃饭,不多菜,不搛菜,不馋酒。把剩菜打包,吃饱吃好吃健康不浪费。到景区转,找熟人,买折扣票。把景区散发的宣传纸页,仔细叠好,放进后备箱。都是过日子人。姐姐说,他们在经济最困难时,曾经从西北整车拉回苹果,下班后摆摊兜售。但在对女儿教育上,从不吝啬。请家教教学钢琴练歌。托关系,叫娃在"同一首歌"栏目里合唱舞蹈。哥哥话不多,有分量。说某个同事才退休,正是享福时,却走了,因为常年喝酒,是在委婉地规劝我这个经常喝酒的乡镇干部。还说道,我们都临二线,人生的后半场,就是身体和休闲。工作干不完,金钱挣不完,在廉政上一定要守牢底线。我们小心地说出类似提亲的话题。哥哥在古色古香的太师椅上正襟危坐,啜了一口茶。说"养女百家问,养儿问百家。我们当大人的不过多干涉,关键得娃们自己做主。"我们说"我们西北陕南贫困地区,家境只是能得过,和你们这边不能比,怕把女娃亏了".他劝女儿"会挑的选儿郎,不会挑的选家当。只要男娃对工作敬业勤奋,对人善良忠诚,对你关心体贴,就行".在哥哥太师椅后的中堂上,悬挂着一幅松鹤延年的寿星图,两边贴着一副对联"百善德为本,敬老孝当先".听儿子说,女友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是耄耋老人。他们一家特别孝顺,一有假期,就驱车百里,回去陪老人散步,给老人洗头,剪指甲。欣慰的是,在我的母亲病危时,为了让她吃到顺味儿的面皮,我曾一次买回三家面皮,供老人家挑选。耳濡目染,相信好的家风是会传承的。临走时,哥哥姐姐特意仔细询问我和爱人两个家族的至亲人数及喜好等。

哥哥姐姐利用春节假期和两个娃们一块过来了。给儿子的外公外婆带了酥软的食品。给我和爱人两家的至亲们,都买有丝巾领带等江苏特产。我们尽管请了家政,但还是把我累得腰键盘像热情一样的"突出".窗明几净,花红叶翠。这是我们入住十年来,寒舍最最干净整洁的"高光时刻".但还是被儿子指出了几点"被瑕疵".如水果的摆放,茶杯的样式以及我只顾慌乱地添茶倒水而没有专心致志地听客人说话等。我洗耳恭听,违心地说"我错了",***讽刺说"细节决定成败",我不该皮皮地补了一句"接待工作无小事,亲家外交大如天",儿子嗔怪地白了我们一眼,所好顾不得发脾气,忙讨好地去陪"准爸爸""准妈妈"去了。

临走前那晚,我们未来的一家人,严肃认真地商量孩子们的婚姻大事。哥哥说"女大当嫁,终有万般不舍,还是人家的儿媳妇",听他说得喉咙梆硬,我不合时宜地提出了彩礼。庸俗地想多出些彩礼,用以安抚哥哥的失落。哥哥淡淡地说"那都是小事,我们都只有一个娃,多多少少都还是他们的".明媒正娶,是哥哥唯一的要求,就是给娃们一个体面的婚礼。哥哥说"要有仪式,我娃是明媒正娶进你家的,进了你家门,这辈子就是你家的人".女儿也含泪对我们说"有个仪式,也是我对婚姻的承诺".我们意识到,估计是我们的那句无心话,引起了人家的多心。上次娃们回来,***说了句闲话"儿子,你的同学结婚了,***给了一点钱,叫出去旅游结婚".是的,我们原来也是打算给娃们一点钱,让他们出去旅游结婚的。有几点考虑。疫情,不突破十五桌的廉政规定,怕扰害亲戚朋友花钱跑路以及庸俗的婚闹。如女娃敬茶"妈妈妈妈请喝茶,关键时候带带娃""爸爸爸爸请喝酒,经济方面要出手"等。见我们有所犹豫,哥哥说"要不,把婚礼放在我们南通".我当即失控,第一感觉好像是把儿子入赘。我确实哽出了哭腔"女不嫌母丑,子不怨家贫。我哪怕住瓦房土屋,可毕竟是我老夏家接儿媳妇啊!"气氛当即凝重起来。几分钟后,哥哥折中,"要不就放在娃们工作单位的南京".我说"时间还早,都在考虑考虑".订婚。我们陕南风俗。男方要给女方送烟酒茶布等"四色礼",特别要蒸一两百个油馍,用红布搭着,敲锣打鼓送往女方。女方再把油馍分送给家族,亲戚,邻居等。我征询姐姐意见。姐姐红着眼圈哽咽着说"我们其他都不要,但六斤割心肉的风俗要讲的".我提前在网上查询过,就是男方要给女方送六斤带着两根肋条的猪肉。二十多年前,母亲生下六斤多重的女儿,一把一把拉扯大,现在要送给别家,不正是拆了为娘的两根肋条吗?全场无声,结婚。姐姐说"我们那风俗,女娃出嫁时,要叫本家哥哥背着出门,意思是不带走娘家的财气".我说,我们这里也是这规程。可姐姐却说"我想把这个程序取了,因为,我们娘家的,以后也是娃们的".再一个细节,姐姐说"我们这风俗,女娃出嫁时,当娘的要朝门外泼一盆水,嫁出门的女,泼出门的水。"我说"这个规矩太残酷,就免了吧!"姐姐却哭着说"这个水, 我一定要泼,再难再不舍,也要泼,告诉她,从今以后,你就是人家婆家的儿媳妇了,要死心塌地在婆家过好日子".想想这年头,小年轻们,视婚姻如草率,闪婚闪离。我们都赞成佩服姐姐的决断和良苦用心。估计是嫌传统的"拜堂"仪式太"土",孩子们建议这个环节免掉。我和哥哥不约而同的意见是:这个"拜堂"必须要有!延传千年的这个习俗,正是体现了我们传统的孝道文化。拜天地,遵从自然,祈求天时地利保佑你们平安健康;拜父母,感谢养育之恩。拜双方父母,强化从今以后,男方家多了个女儿,女方家多了个儿,用哥哥的话说,以后两个家庭,和为一家。是合拢的"合",更是和谐的"和",是零点五加零点五等于一,不是一加一等于二;夫妻互拜,要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用年轻人时髦话,就叫"余生,请多关照".

儿子夏宁,在简称"宁"的南京天缘一个漂亮温婉的儿媳妇,我们都觉得这或许是命中注定上天眷顾的"秦晋之好,秦宁之姻".细细梳理,谈婚论嫁的几个细节,尽管意见各异。但意见不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在儿女情长的这页红纸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一个湿漉漉的字。那个字,就是对儿女都舍得牵肠挂肚掏肝捧肺割心剜肉的"爱"字。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