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父亲学栽秧

知远网

2023-09-27文/范继平美文

前些时候回乡下,看着老屋后那一块块坦荡如砥的水田,眼前浮现出小时候跟父亲学栽秧的情景。

"栽秧"是我们当地的习惯用语,文字上的规范用语是"插秧",不过我觉得 "栽"比"插"好像更贴切更形象一些。父亲是生产队里有名的栽秧能手,"拉绳定点"栽秧他总是前面的领跑者,"按劳计酬"栽秧他的工分最多。也许父亲做过木匠活,注重线条,因此,他栽的秧行横平竖直,一眼望去,六列碧绿的秧苗如六条笔直的绿色线条贯穿行间,赏心悦目。乡亲们这样称赞父亲栽的秧,看都要给几个看钱。

父亲的荣耀是我的自豪,十二三岁的时候,受父亲的影响,我对父亲说,我也要学栽秧。父亲叭吱叭吱地抽着勇士牌香烟,歇了好长时间才对我说,栽秧活计虽然不重,但整天弯腰驼背的很累。你年纪小,弄得不好会伤着腰的。但接着又说,也好,你先学着,学会了能栽多少就栽多少,麻雀子扇扇风也能帮帮我。

那时我虽小,但我知道我们家每年都是队里第一的缺粮大户,家里七口人全靠着父母亲两个劳力撑着。父亲同意让我跟他学栽秧,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我依稀记得,第一次跟父亲学栽秧就在我家老屋后面的那块水田里。我把裤管卷到膝盖,下田后脚感到凉飕飕的。我站在秧行中间,父亲手把手地教我,左手握秧苗,用拇指、中指和无名指递分三四根秧苗给右手,然后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将秧苗根插入土中。

秧行行宽一米,一排为六棵。我慢慢地栽完一排,父亲看着参差不齐、七倒八歪的秧苗,耐心地给我做示范,脚左边两棵,脚右边两棵,两脚中间两棵,五个间档一样大小,六棵秧苗间档均匀。父亲还关照我,右手插秧时,一定要握住秧根直插,这样才会避免栽"烟袋头子秧".如果不握住秧根,插入土中的秧苗就会弯曲,秧根就会上翘,栽下去的秧就会象烟袋一样的形状,并且会形成全是半倒伏的 "绵秧",有的还会成为漂在水面上的"游秧",这些都不利于秧苗的成活。

父亲要我把栽下去的一排秧拔掉重栽,我按照父亲的要求重栽了一遍。父亲说还好,你就这样栽吧。不要急,把秧一棵一棵栽好,不要有不好的"出手病",一开始就要有好的习惯。

我记住父亲的话,开始慢慢学栽秧。父亲给我留了两三米长的一小段,栽着栽着腰有点疼,便一会儿站一会儿站。但我看看后面的父亲却不停地栽着,很少站起来歇会儿,于是我也只好弯腰低头继续栽。一上午,终于栽完了那一小段。抹一把汗,看着一行一列随风轻摆的秧苗,心里头很高兴。

父亲走过来看了看,表扬我栽得不错,有点像样了。在父亲的鼓励下,我很努力地学,很快学会了栽秧,也能帮父亲一点小忙了。本来就栽得快的父亲有了我的相助,栽秧得到的工分就更多了。

从那时候起,每年秧季放学回家,或星期天,我总会去帮父亲栽秧。但我栽秧总没有父亲的秧行直,也没有父亲栽得快,甩在后面被称之为"吃包子"的事常有发生。后来有一天,我憋不住了问父亲,栽秧如何栽得又直又快?他告诉我,栽秧是有技巧的。秧要栽得直,栽秧中向后退步时,脚不要抬上来,要在土中移动,这样才能保持直线。秧要栽得快,关键有两个,一个是左手分递秧苗时,速度要快,要及时供给给右手,动作连贯,才能保障栽秧速度。还有不能老是站,俗话说,不怕慢,就怕站,这个道理你应该懂的。这道理我当然懂,兔子和乌龟赛跑的故事我们都读过。可是不站腰疼啊?父亲笑着说,谁不腰疼?就看谁挺得住了。父亲的这番朴实的话语不仅仅是栽秧技巧,其中还包含了多少人生和生活的哲理啊。

我跟父亲学栽秧不仅学到了栽秧的技巧,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哲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父亲不畏胼胝之劳的精神。在靠双季稻多打粮食解决温饱的那段特定历史时期,每年"立秋"前的个把星期内,对于栽秧的人来说是特别难挨的几天。

我和父亲头顶伏天的骄阳,在被晒成四、五十度的热水中栽秧。如果碰到雷阵雨,我们仍会穿蓑衣带斗篷继续奋战。尽管秧田里热气滚滚,各种气味熏得我们难以忍受,但我们还是咬着牙坚持……

转眼三、四十年光景,变化令人目不暇接。如今的水田里已经没有了栽秧人的踪影,映入眼帘是一台又一台忙碌的插秧机。现在年轻人中大多数都没栽过秧或者不会栽秧,栽秧这项农活也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我之所以写下此文,是感谢父亲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抒发对青少年时代生活的留恋。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