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竹子,扬中人无不知晓,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对此更是颇有感受,因为人们的生存、生活和精神文化都离不开竹子。以前的家前屋后,竹林成片,人们对它们的呵护,就像是对家里的孩子一样亲近关爱。在那鸡蛋换油盐的年代,竹子换钱,供孩子读书上学;竹子换钱,买衣食油盐;竹子换钱,添置劳动工具;修房子、搭猪舍、羊圈,都需要竹子的材料。竹子是农民经济来源的补充,日子过得好不好,要看竹园大与小,
芦柳竹三大宝,是扬中编制业无可替代的材料,是经济来源的支撑和依靠。古代,王徽之说过:"何可一日无君?"苏东坡发挥了他的话说:"岭南人,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前者是幽人雅士把竹子当成观赏之物,后者是道出竹子的实用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改善,有的竹子由实用型向餐饮和美化环境方面转变。竹笋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菜,也是人情交往的礼品;栽培竹子用来点缀家园的角落,让四时都充满生机。竹子的品种也多了起来,如紫竹、笔竹、雅竹、斑竹等等,用增添审美的情趣。有的竹子还有故事来历,有文化内涵。例如斑竹,还有优美的传说。舜驾崩于苍梧,他的两位妃子——娥皇、女英,悲痛异常,眼泪滴到竹竿上,凝成斑痕,就是后世的斑竹,又叫湘江竹。施肩吾的《湘竹词》说:"万古湘江竹,无穷奈冤何?年年长春笋,只是泪痕多。"毛主席在《答友人》中也有"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的诗句,更是脍炙人口。
我家门前的竹林是一片雅竹,粗壮、身直、枝繁、叶大。我在竹林里扎起了双杠和单杠,让孙子约一群小伙伴来吊攀爬坐。他们玩得浑身冒汗,笑语连连。现在他们上了大学,各奔东西,那份童年甜甜的记忆还留在心里。竹园里最美的季节是雨后春笋。每当出笋的时候,过路的人总是驻足观看,都说真像毛竹笋那样粗。我也即兴赋上七绝:"催征战鼓震长空,地下千军往上攻。无畏地坚难突破,刺开裂缝露矛锋。"后来这片竹园被复垦了,那些雅竹被人家移植到他地,重新焕发生机。
笔竹,顾名思义是做笔杆的材料。扬中人常敦明精制的巨笛近于丈长,要几个人抚笛吹响,在人民大会堂演奏,共和国主席亲聆笛声,并亲抚观看,高度评价,其声誉传遍八方。扬中人耿月新,用淡竹劈出来的竹丝,编织的工艺品,巧夺天工,享誉四海。他们为竹文化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启迪后来者创造出更璀璨的竹文化。
竹在植物学上,属于单子叶植物中的禾本科。我国是世界上产竹最多的国家,科学家已定名的有六十多种。早在三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知道利用竹子,"尚书""周易"都有关于竹子的记载。最早的书就是竹筒,考古已经证明。竹林和其他的林木不同:各种树木都会开花结果,而且开花结果之后,母树生长更加繁茂;然而竹则开花之后就要枯死。《山海经注》说:"竹六十年一易根,易根比开花,开花比结实,结实必枯死。实落土又复生。"竹不是六十年一易根,一般的鞭根生长五年后就开始腐朽。而开花,陈嵘先生推算,大体上以六十年为一周期。历史上关于竹生花有多次记载。江南人认为,竹开花是荒年征兆,而实际上竹生花是一种生理现象,篌竹零星生长时,往往开花,亦不枯死。繁育成林时,反而不开花。竹子开花,给人的印象来得突然,往往是成片地开花。同年远隔千里的安徽六安镇二十里周围的淡竹全部开花,同年的英国皇家植物园的淡竹全部开花。远近异国也相应开花,确实叫人惊奇。这中间奥秘,有待科学揭示。竹子开花,虽然突然,并不是没有征兆,不可预防的。一般开花的前一年,竹林里就有零星的花和花穗,竹叶发黄,长势衰退。发现这种兆象,就要立即采取措施,疏松土地,加施肥料,砍除病株,适当减低密度,更新鞭根,还可以挽救。如果有的已经开花,就砍掉开花的竹子,避免感染。扬中的淡竹,在八十年代,发现竹子开花,采取补救措施,维持生长几年,但后来,终究枯死,几乎灭绝。生态环境的变化,也有客观原因。期待淡竹回来,还需要科学来帮助解决。一旦淡竹恢复成林,就会有更多的竹编走进艺术殿堂,走向世界。
竹子身直劲,挺竹竿外坚内虚,枝叶四季长青,竹林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古今文人墨客都爱竹,留下不少传世佳作。五代刘兼的"自是子猷偏爱尔",杜甫的"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刘禹锡的"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杨万里的"凛凛冰霜节,修修玉雪身",和郑板桥的"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都是历代爱竹颂竹的杰出诗句。画竹的丹青,也是不乏名作。郑板桥画竹更是煞费苦心:"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他笔下竹枝,也是不可多得的传世珍宝。后人画竹,孜孜不倦,苦苦追求,佳作相继问世。他们的笔墨浓淡兼施,虚实并用,韵味深长,神采奕奕,可见对竹文化的追溯、传承、创新在不断地延伸和发扬光大。
人们爱竹,以诗词作品,把它作为个人的修养和行为追求。黄庭坚的《竹颂》可以算作代表:"深根藏器时,寸寸艳奇节。遭时风云,故可傲冰雪。"白居易的《养竹记》说得更直截了当:"竹以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健不拔着;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勉励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之以为庭实焉。"还有郑板桥:"新竹高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一丈龙孙绕凤池""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竹子给人的启迪,各人都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价值观反应出来,可以说,竹文化也是不可多得的教科书。
至此,我谨以《咏竹》为题,拟拙诗一首为本文做结:永葆长青精气神,折腰雪逼却坚贞。抬头不负阳光照,留给人需献此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