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往事

知远网

2023-07-10文/山溪情感

川东北一带,把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称之为“走人户”,此称谓由来已久。

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前,乡村生活十分艰苦,农人们一年四季脸朝黄土背朝天,仅能解决一家大小的吃喝。

川东北人豪爽且重情重义,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生日寿宴、小儿满月“打三朝”……都会去捧场凑热闹,礼品因事而定,“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这个道理早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春节走人户叫拜年,三亲六戚、七大姑、八大姨,五房之内的大爷、二叔、麻幺公、岳父母、外公外婆家……总之,只要自认为该去的地方,想方设法也得去。老话说,水不搅不混,人不走不亲。即或你是八竹竿也打不着的亲戚,礼尚往来走动的次数多了,便成了至交,比近亲的关系还要亲密。

那些年,春节拜年的礼品一般是六斤挂面,在生活困难时期,除逢年过节外,平时家里来了客人,一碗热气腾腾的猪油面,撒上一把刚从地里掐回来的新鲜葱花,那可是最高级别待客礼数了。

拜年时,家庭条件稍好点的人,会提上一块腊肉,因为是带着排骨的肋肉,用谷糠熏制后会弯曲,所以又叫“弯弯腊肉”。过年提着走亲戚,代表着身份,也很吸路人眼球。虽然一块腊肉只有两斤左右,但却算是罕见的大礼了。

上门拜年,可不是白拜的,主家得给同去的小孩打发喜事钱,也叫“挂挂钱”。所以,遇到家中弟兄姊妹多的,能争取到拜年走人户的美差,得使出“一哭二闹三滚地”的耍横招数,方能得到父母的许可。小孩子高高兴兴穿上新衣服去走人户,其目的是冲着那点挂挂钱去的。

除过年外,平时走人户也有一番讲究。如果是同村同队的娃娃满月,一般也是送六斤挂面。如遇结婚之类,那得送粮食了,谷子、小麦或玉米,十斤、二十斤不等。那时生活条件差,这些都算是重礼。

有一些条件较差的缺粮户,家中口粮上季接不到下季,逢邻里乡亲办酒席,磨不过人情,只好打着空手上门,到记账人那里报个品种、斤数,这叫吃“挂挂胡”。这意在稻谷或小麦收割后,会将吃酒的挂账,如数送到主家来,此时记账人会在名字后面做上一个符号让主家明白。

虽然空手而来,吃的是欠账,但上门是客,主家不会另眼相待,就是同来坐席的客人,也不会被抛白眼,反而觉得这人懂人情世故。常言,人有三灾八难,煤有过窄过矸。谁都会遇到捉襟见肘的时候,大可不必放在心上。

最讲规矩的走人户,要数才耍朋友的年轻人。在农村,刚谈恋爱的男青年,除逢年这个节日外,还有两个节日的人户必须得走,一是端午节,二是中秋节。走这两个节日,首先要买几斤新鲜猪肉,还有麻花、馓子、粽子等,到未来的岳父母家,接女朋友到自已家过节。过完节,还得给女朋友买衣服,打发礼数钱。如果钱和礼物没打理规矩,女方父母会说你抠门,不懂礼数,弄不好这门婚事还会吹。一般情况下,男方为了保住这门婚事,即使抓点借点,也要把该送的东西准备好。

如果是结了婚的年轻人,在过端午这个节日时,走人户的礼数更不能少。按照岳父母家的亲戚多少,每家都要备一份礼品,一般都是买几斤猪肉,麻花、馓子各二十把,还有两把棕叶子蒲扇。

当然,岳父母一家亲戚回敬的东西也不能少,大多数是送两把布雨伞,另外还得打发几块喜事钱。

作为岳父岳母家的“上席客”,女婿上门去了还真得坐上席。如果桌上吃饭不主动坐在上席位,别人会认为你人“蛮”,不懂礼数。吃菜时,第一筷头子菜(大刀圆子)得夹给桌上的长辈吃,以示尊重。吃饭时,要先说“请”字,待桌上其他人动筷夹菜后,自己方能动筷;吃饭夹菜要斯斯文文,不可狼吞虎咽,否则会认为你“八辈子没吃过饭”一样。而最忌讳的是筷子在菜盆里翻来翻去捡菜吃,饭吃结束后还得对桌上的人说“请慢吃”。总之,规矩繁多,有时把人弄得神昏目眩,吃一顿饭下来,冬天也会让人冒热汗。

改革开放后,走人户的礼数也悄悄发生着变化,走亲访友的份子,从食物变成了现金。由开初的十块、二十块、五十块,到后来的一百、两百、五百,甚至一千元或数千元不等。当然,收别人多少礼钱,今后别个家里有事办酒席,你就得还多少,一点不能少,甚至于还要往上加。如果礼数不到,别人会说你是只想进不想出,是个“塌鼻子坐席不还情”的主,今后就没有人愿意和你往来打交道了。

除三亲六戚要往来走动之外,更多的是社会交往越来越广泛。一到十冬腊月,请帖满天飞,连“八竿子也打不着的亲戚”都会给你飞一张请帖,图的一个脸熟。今天吃东家,明天吃西家,有时一天要吃几家酒席。人户走得心慌腿软,遍地的人情债,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如今,变味的走人户,虽然都是“礼尚往来”帮衬“扎墙子”,也属人之常情。但相互间的攀比所带来的是铺张和浪费,让人们深陷人情债这个沼泽中。如今,却再难寻觅当初走人户时,那种平和素淡的心态,以及沿自于血缘的那份亲情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