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霞给村
人们去云南香格里拉旅游,一般不会去霞给村这样的小众景点,尤其是那种跑马观花的随团旅行,永远不会知道霞给村那浓郁的民风民俗和迷人的藏家风情。
当我们从普达措国家森林公园返回独克宗古城的路上,同行的朋友建议我们去一趟霞给村。我知道他的好意,因为他前几天刚看了我写的关于古村落的文章,知道我对古村落感兴趣。
为我们开车的藏族小伙子扎西达吉就是霞给村人,他骄傲地告诉我,"霞给村是藏族文化生态旅游村,被誉为‘香格里拉第一村’,如果你去,肯定会有新的发现。"看得出来,霞给村人很热情,愿意展示自己的幸福,也愿意和他人分享自己的幸福。我望着扎西达吉,这个藏族小伙子带着几分孩子气的坦荡,令我对霞给村倍增好感,我默默地点了点头。
霞给村是展示藏族优秀文化和自然生态的场所,距香格里拉县城15公里,位于硕都湖、碧塔海和白水台旅游环线上,转眼间的功夫就到了。透过车窗,远远望去,只见霞给村依山傍水,风景如画,典型的藏式建筑布局巧妙,错落有致。弯弯曲曲的双桥河像一条玉带从村中流过,粼粼波光之中,一丛丛花,一片片绿,簇拥着双桥河两边一栋栋民居,在连绵的土地上伸展,显得斑驳而密实。
朋友告诉我,因为工作的原因,她多次到霞给村,这里的鼓楼、风雨桥、三塔、太阳历柱等诸多景点对她来说,都是宝贵遗产和耀眼风景。走在霞给村的土路上,一条绿色的走廊渐渐显露出来,遒劲疏离的树枝在风中摇曳,空气也格外湿润清爽。
我们来的时候,刚刚下过雨,空气显得更加清冽怡人,让我的心中萌生一股豪迈诗情。作为静态的历史,霞给村是香巴拉文化走廊的第一站,是一家集各民族民居建筑、民俗风情、民间艺术于一体的大型民族文化游览区,随性中透着某种规矩与逻辑。正如我眼前的扎西达吉,让我看到一种摸得着的生活态度,一种冒着热气的幸福新生活。
午后的霞给村格外宁静,村内居住有20多户藏族人家,周围的天然原始森林把霞给村包围在大山的环抱中。宁静的高原牧场,健壮膘肥的牛羊,点缀和诠释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神奇灵秀的山川,古老的文化积淀,孕育出香格里拉各民族善良、旷达的性格。藏族同胞日常的生产习俗和生活场景鲜明地展现在我的面前。我走进一家土陶工艺院,只见工匠们正给游客现场演示传统黑陶制作工艺,品种多样、美观实用的产品,让人们感受到别具匠心的艺术风格和智慧。
有扎西达吉的陪同和一路解说,在藏家民居中,我更清楚地了解到藏族传统的酥油糌粑待客礼仪与婚娶等习俗,还看到土陶坊、唐卡坊、木器坊、牛角雕刻坊、藏香坊、藏银坊等一系列作坊,那里摆满了制作精美的各式各样藏族手工艺品,展示着多姿多彩的藏族文化;还有激情奔放的锅庄与弦子舞,让我感受到藏族人民丰收时节的喜悦与希望。
扎西达吉有着一副热心肠,一路上他有些得意又有些腼腆的介绍,那友善、低调、包容,让我从心里感到熨帖。生活在霞给村的人是幸福的,随着扎西达吉们的宣传,这个藏匿于深山的古村落,必将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成为人们去香格里拉旅游的热门景点。
时间像是流动的水,我从云南回四川已经有些时日,但我的心还在高原,还在香格里拉那片神秘的土地上。
情系纳非村
原本打算去普者黑看荷花,朋友的一个电话让我改变了行程。电话中,朋友说,"我陪你去纳非村看看,那个第一书记黄仁向,他可是有故事的人。"纳非村曾是曲靖市师宗县高良壮族苗族瑶族乡的一个贫困村,曲靖市邮政分公司派出干部驻村帮扶,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第一书记为纳非村村民的脱贫致富倾注了很多热情和心血,也和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2019年,纳非村就已经脱贫,但这次公司又派来干部接力,脱贫之后还要送上一程。
我们一大早就从昆明出发,到纳非村有4个多小时的车程。高良乡距师宗县城80公里,境内多高山,居住着壮、苗、瑶、彝、汉等民族,全年几乎无霜期,植被非常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5%,仅人工商品林就达50万余亩,但耕地严重不足。自然林需要保护,商品林成长周期又太长,这曾经成为纳非村贫困的主要原因。
来纳非村之前,在高良乡就听乡里的同志激情满怀地述说过纳非村的美好梦想和蝶变故事,市邮政分公司和纳非村结下的不解之缘。听着他们兴奋的讲述,我的心早已飞到纳非村,我要看看脱贫攻坚战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领头人,如何将纳非村的愿景变成现实。
在纳非村村委会,我见到了任期已到的第一书记黄仁向。他身穿白衬衫,胸前别着一枚党徽,仿佛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儿,散发着青春的朝气。他说,2015年,市邮政分公司为纳非村派来帮扶干部,让沉寂已久的纳非村顿时热闹起来。作为公司下派的帮扶干部,他是全村的领头雁,要和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筹划纳非村的未来。他们脑子里一遍遍地想着纳非村该怎么发展,这让他们身上的担子并不轻松。黄仁向说话时于沉稳中透着干练,有着"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爽快劲儿。
黄仁向告诉我,2015年来驻村时,村里的产业才刚刚起步,基础条件差,交通落后,网络不通,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不过这些都不是重要的,他们刚开始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村民们没有信心。村民的贫困原因和程度千差万别,群众的诉求五花八门、期盼多种多样,工作千头万绪,村民的贫穷状况也震撼了他们的心。
纳非村全村有4个党支部和38名党员。4个党支部就是4个堡垒,38名党员就是38面旗帜。村委会和工作队的目标是一致的,第一书记从村干部的身上学会怎样做群众工作,村干部也从第一书记身上学会怎样做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为纳非村寻求出路,不能靠毫无胜算的莽打莽撞。考虑到商品林成长周期太长,他们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在不放弃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把村里原来的荒地全都利用起来,他们知道,越是家常的东西往往越蕴含商机。从2018年起,纳非村成立由村党支部引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个,认定家庭农场1个,全村发展沃柑、软籽石榴等热带水果,目前全村80%以上的家庭都有产业扶持,村干部和村民们更加坚定了致富的信心。
乡亲们脱贫了,但乡村从脱贫走向振兴,5年的过渡期非常重要,因为少数家庭还有返贫的可能。牢牢守住不返贫这条底线,关系到一个家庭的持续发展。在脱贫攻坚中发展的产业已经进入挂果期,产量井喷,会造成滞销的,脱贫户返贫怎么办?黄仁向的眼中分明隐藏着担心。现在,新派来的第一书记,接过黄仁向的工作,通过邮政电商平台加快从县到村的物流扶持,将纳非村的热带水果销往全国,成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门路。我们聆听着黄仁向发自肺腑的喜悦之语,以及对纳非村前景的美好展望……
如今,工作队队员的工作重点,已经转到公共服务方面上来。每天晚上,工作队队员用两个小时给孩子们集中辅导,一半时间开展文体活动,一半时间辅导作业,孩子的兴趣大,家长也满意。
今天的纳非村可闻鸟语,能嗅花香,古老的土地散发出新的勃勃生机。纳非村的变化,让村民们板结的心思轰然洞开,让他们看到乡村振兴的未来。看着眼前纯朴而热情的村民,我欣喜地感到了他们为家乡的美丽蝶变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