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草屋的追忆

知远网

2024-04-22文/张龙华散文

春风拂面,阳光明媚,踩着绿色的田埂小道,寻找我家祖传的宅基地。凭着老三八线、三跃桥、兴隆港尚存的河流等地形地标,我们还是找到了老祖宗的宅基地。老宅基地上原来的草屋、竹园、水桥等旧物荡然无存,在此已建成新的工业园区,笔直宽阔的公路,两旁绿化带、两侧高楼厂房机声隆隆,但老宅屋的茅草在我脑海中特别清楚,永远不能抹去。

当初的扬中是由五六个小沙丘连成一片,称沙洲,当年靠捕鱼为生的渔民,一遇台风就架上小船靠上岸边。渔民见此岛芦苇茂盛,土地肥沃,闲来不能捕鱼时就选择高地进行开荒种地,慢慢吸引无数人来到这江中宝岛,落脚拓荒。他们就地取材,用芦苇搭建人字房屋,无梁无柱无门窗,毕竟能遮风挡雨,有个栖息之地,这是扬中人的第一代房子。

若干年后,岛上的外来人口不断增多,他们吃苦耐劳,勤俭奋斗,汇集大家智慧,拆除第一代房,在原地上因地制宜建造草房。草房有梁有柱,有门有窗,是真正意义上的房,这是扬中人的第二代房。草房以芦巴壁为墙,芦巴壁上涂上一层泥土,保温隔热,以稻草麦草盖顶,低矮灰暗。

草房先天不足,问题不少,首先屋顶稻草每年要换,一两年就腐烂,"香锈虫、百脚"容易滋生,梅雨季节室内潮湿、虫蚁猖獗;夏秋季节长江地带台风暴雨大潮,人人提心吊胆,夜不能寐。台风来时,大家尽管对草房做了加固措施,但人力不敌天力,"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大雨大漏小雨小漏,风雨飘摇,屋中人惶恐不安。潮汐上涨,低洼处一片汪洋,鸡羊猪大量死亡,到手的庄稼颗粒无收,大家为了生活背井离乡讨饭打工,几月后,还是回到家乡——扬中。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但百废待兴,计划经济时代,农村一个劳动日,仅值几毛钱,肚子的温饱都难解决,改善住房也属奢望。

1958年父亲从上海回扬中拆了祖上的两间茅屋草房,盖了三间瓦房,全家人非常高兴,再也不怕风吹雨打了,埭上的人对我家也是刮目相看,"他家盖瓦房了".婚后我与妻子考虑的问题还是住房,兄弟三人,总要有自己的房子,不能老过连床灶的日子。1970年我有幸被招工到上海铁路局工作,这给我增添了建房的希望,心里想着建房,生活上精打细算省吃俭用,工作上更加勤勤恳恳。在单位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借房贷千元,1981年筹材料,1982年10月建了两间小楼房,墙外用黄沙水泥粉刷,室内用石灰粉墙,地面浇水泥,建成时尚漂亮的房子,而建房时的操劳和疲惫早就被成就感幸福感所取代。在三跃长征村第一代楼房建成后,走过路过的人总要停下脚步看看问问,我父母总是笑脸相迎,给他们回答:"是共产党帮了我家大忙……他们平时精打细算,也能吃苦……"三年后,我又建了两间门朝西的厢房,一间做厨房,一间供孩子学习。八十年代中期,扬中人先后开始拆草房建瓦房。

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995年政府开始规划居民点,解决农村建房问题,老埭住房密,通风通光差,家庭子女多,没有地方扩建房屋,久住的危房均可打报告向有关部门申请。本人家庭符合乡村规划要求,前后间距小,通风通光差,批准拆旧,安置到居民点。1995年10月拆除老居场上第一代楼房及两间厢房,1996年在居民点上建起了第二代楼房,斜帮琉璃瓦,三间一个平台,平台前面做厨房,后面是畜禽舍。

每家建房面积一样,样式也差不多,折旧翻新楼房拔地而起,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终于圆了农村人住上楼房的梦。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有这样一首民谣:"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童谣中的生活终于实现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90年代的二代楼房被发现存在一定质量上的问题,当时为了节约水泥黄沙,使用的是石粉砌墙粉刷,时间一长,粉刷开始脱落,楼板是空心预制板,保质期三十年左右,加之建在农田上,基础松软,房屋下沉……有的农户房屋基础差一些的已经出现墙体裂缝。为保证人身安全,不少农户开始翻新,本人也乘东风,在2017年对第二代琉璃瓦楼房拆除,原地翻建,实行整体浇筑框架结构。八十多岁的老年人见证了三次楼房的更替,不禁会感叹:"不容易,吃了不少苦,与过去的茅草棚相比真是住进了天堂,都是共产党领导的好啊!"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扬中的居民点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整齐美观,紧靠公路两侧交通方便,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现在的文博新村农家楼建得明亮大气,漂亮美观,外有别墅楼的风采,内有独立卫浴,空调、燃气、网络标配,各家装潢考究,宽敞明亮又大气。现有700多户拆迁户落户在三跃社区。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扬中人彻底告别了茅草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各级政府的关心下,实现了家家有楼房,不少农户在三茅市区还买了商品房,现在是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生活幸福。

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使中国摆脱了落后贫穷,逐渐走向富裕强大。坚持党的领导,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旗,坚持改革开放,一个综合国力强大的中国,必将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人的生活必将越来越好。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