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金秋,村委会在公共绿地里改造出了一个游乐广场,在广场上放置了一组爆米花机雕塑,雕塑旁的地面上还镶嵌着一首小诗:一捧苞谷肚里装,摇来摇去火上晃,时辰已到套布袋,砰地一声炸雷响。看到这台爆米花机,勾起了我对爆米花的回忆。
我们小时候过年,大人分给拜年小孩的零食只有炒蚕豆、云片糕、京果,或一两块水果糖,少许人家有花生。自从我本家阳伯买了爆米花机后,才有了玉米花、炸蚕豆等。阳伯原是上海的产业工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时,他响应国家号召,主动下放回家务农。为了挣点零花钱补贴家用,他买了一台爆米花机,在冬天农闲的时候到周边生产队炸爆米花,方言叫炸炒米。炸炒米不仅只是将大米、糯米炸成爆米花,可以炸的东西还有蚕豆、玉米、煮熟后切成条晒成干的山芋条。凡是炸出来的东西都很酥脆,如果放点糖精,稍带甜味,小孩子们就更喜欢了。这就是我们小时候的休闲食品。
开始时,人们对爆米花很好奇,怎么经爆米花机这么一炒一炸,里面的玉米、蚕豆就变得膨大酥脆呢?后来在物理老师那里才知道了这里的奥妙。大米膨胀成爆米花,实际是温度和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大米被放在密封容器中加热时,温度升高,压力增大,大米水分被逐渐蒸发,积聚在容器内,而内部剩余的水分也处于高温高压状态,让米粒就像憋足气的气球一样。当炒锅锅盖打开的一瞬间,内外气压严重失衡,高温高压的米粒水分急剧膨胀,就形成了爆米花。
每年准备炸炒米前,阳伯都要将爆米花机认真检查一遍,主要是锅盖密封好不好,如果密封程度不好,漏气,就爆不了米花。遇到这种情况,就要重新铸造锅盖。锅盖是铅制的,熔点不高,重新铸造时将旧盖子放进坩埚里在炉子上加热融化。这个炉子必须有风箱鼓风,火苗呼呼地向上窜,不然温度达不到化铅的要求,铅盖化成水后便倒进专门的模具里,待冷却后脱出来。对脱下来的新锅盖再次进行密封试验,如果密封性还不好,就再次融化铸造,直至达到密封要求为止。还有一样东西要提前准备,那就是白煤块。那时的煤很难买,并且要煤块,其实阳伯平时就准备了,或是争取到煤店里买,或是拿自家的碎煤跟人家换煤块。
我上初中的时候,帮助阳伯出去炸炒米。我帮他做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帮助挑爆米花机。机子有三部分组成,即炉子、炒锅、风箱,三样东西分两头挑,一头是炉子、炒锅,另一头是风箱和煤,一副担子也有七八十斤重,一个人长时间地挑也有些吃不消,我和阳伯轮换着挑。第二件事是帮助吆喝。到达某个生产队后,找个空旷且避风的地方安置下来,阳伯装配爆米花机,也就是将炉子和风箱用管子连接起来,点火生炉子,我就从圩头跑到圩尾吆喝着"炸炒米啦".第三件事是开锅时负责在锅头上套麻袋,并将麻袋口给抓紧,防止开锅时的压力将麻袋冲飞出去。这条麻袋有点特别,一是特别长,有正常麻袋两条长,可能是长一点有更好的缓冲作用。二是靠近麻袋口五六寸的地方有一个小洞,洞四周用布包边,让人看上去整齐一点。洞的作用是开锅时锅头伸进麻袋里,锅头上像茶壶嘴一样的小弯弓可以从洞里伸出来以便开锅盖。炒米时阳伯左手拉着风箱,右手不停地转动着炒锅的手柄,还时不时地看看压力表。压力一到,阳伯将炒锅头调转朝外,我迅速将麻袋口套上去,将小弯弓从麻袋的洞口里伸出来。阳伯用铁套筒套在小弯弓上以加长力臂,用力向下一扳,只听"砰"的一声巨响,一阵白色的烟雾过后,空气里传来阵阵爆米花的香气,大口袋里白花花的,全部都是美味的爆米花。一开始我对开锅时的爆炸声有些害怕,一两次之后就不怕了。
每次跟阳伯出去一天他给我八毛钱,我还是蛮开心的,因为八毛钱抵到一个强劳动力一天挣的工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