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柳

知远网

2023-06-08文/侯宏博随笔

北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一个晴暖的冬日,苏轼怀揣25岁的年华,踌躇满志,辞别汴京,西入潼关,沿八百里秦川,赴凤翔府任签书判官。尽管这是一个闲官虚职,但毕竟是他22岁高中进士之后的第一次出京为官,是他仕宦生涯的首站,这对一个饱读儒家诗书、一心出仕济世的青年才俊而言,已是相当不错的起飞平台,而且,只要心系苍生,闲官也可不闲,虚职也能干出实事。

凤翔,古称为雍,曾是赳赳老秦的腹地,大秦帝国的发轫之所,先秦20位王公在此经营蓄势长达327年,唐至德年间,因"凤鸣于岐,翔于雍"的传说,更名为凤翔。然而,苏轼上任时的凤翔早已繁华不复,除了颓圮的城垣、焦渴的庄稼、面带饥色的百姓,初来乍到的他看到的就是田野里先秦王公一座座荒草萋萋的高大墓冢。这晚,夜静似水,冬月如钩,这个满腹才华的青年却吟诵不出一句诗来,一向旷达洒脱的他彻夜失眠了。

凡天下大事,皆从细微处入手,沉疴积弊,须得抽丝剥茧,对症下药。不久,在凤翔的村庄街巷、田间阡陌,人们常会看到一位青年,竹杖芒鞋,风尘仆仆,操着蜀地口音,与农夫樵叟、村儒野老比划交谈。是啊,不走近乡野,何以接地气?不深入民间,何以知晓百姓疾苦?很快,他便与老百姓亲如一家。他喜欢老秦人的耿直勇毅、说话直来直去,老秦人更喜欢这个谈吐儒雅、又不失亲和力的蜀地青年。勤劳淳朴的一方百姓,一旦遇上一心想成就一番事业的好官,不论对哪方而言,都是一桩幸事,也定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一朵美丽的浪花。

那时,凤翔府的衙吏每年定时要将秦岭中的木材通过水路运往汴京,史称衙前之役。然而,木筏经渭河进入黄河后,湍急浪涌,在三门峡,时常翻船,很多衙吏为之轻则倾家破产,重则命丧黄泉。苏轼查清缘由后,秉笔上书执政韩琦,希望朝廷改革制弊。不久,朝廷准许,衙吏可自选水手,依据黄河水势,按时令编木筏竹。政策的灵活性让灾祸大大减少。

一棵大树,只有扎根土地,才可屹立不倒,只有冠擎苍天,才可遮风挡雨,荫庇百姓。苏轼就是这样一棵树。他一面以一个实干家的热情,体恤黎民;一面以一个政治家的智慧和勇气,替百姓争取朝廷的恩泽。他认为,凤翔百姓之所以贫苦不堪,是因为刚刚经历了党项族元昊的叛乱兵燹,元气大伤,而苛捐杂税、徭役负担,更是让百姓生活雪上加霜。于是,他上书时任三司使的蔡襄,请求酌情减免赋税徭役。为了帮助百姓尽快恢复元气,他甚至提出官榷予民,主张官府让利给百姓,把盐茶酒由官卖变为民卖,增加百姓收入。

民以食为天。凤翔府地处渭北高原,百姓靠天吃饭。嘉祐七年,也就是苏轼到任凤翔的第二年,老天连月不雨,田禾枯萎,人心惶惶。凤翔府城东有古饮凤池,相传周文王时有瑞凤飞鸣过雍,在此饮水,然而此时,淤泥浊物充溢其中,池水几近枯涸。苏轼一身粗衣短褐,和百姓一起挖掘疏浚,清淤扩池,并引来城西北角凤凰泉一渠活水,注入池中,蓄水成湖,旱时可引水浇灌田地,涝时可排泄城内积水。也就在这年春夏之交,凤翔府久旱逢甘霖,官民同乐。苏子喜不自禁,在官舍北面新建一亭,取名喜雨亭,又欣然提笔,作《喜雨亭记》。一场好雨,唤醒了沉睡的大地;也唤醒了他的满腹才华,挥就了千古美文。

既然有湖,那就不可无莲,莲者,廉也;既然有岸,那就不可无柳,柳有谦谦君子之风,于是,苏子在湖内种莲,湖畔植柳,并修建亭台轩榭,遂成凤翔府一景。因湖地处城东,取名东湖。因他后居黄州时自号东坡居士,后世为了纪念他,便将这湖畔的老柳敬称为东坡柳。

中国民间,不乏名人名柳的传奇和佳话。在江南,绍兴沈园的那棵老柳,是南宋陆游与表妹唐琬之间那段缠绵悱恻爱情的见证,不过,再感天动地的爱情,总归是小儿女之间的哀婉私情,只给后世留下了一段风流佳话。在塞北,嘉峪关附近的那棵老柳,人称"左公柳",据说是戎马一生的晚清名将左宗棠所植,见证了老英雄抬棺出征的传奇,然而,立于黄沙大漠之中、目睹了金戈铁马的它,总让人心头萦绕着战争的惨烈和悲壮。凤翔东湖岸边的东坡柳不同,它如润物之细雨,和煦之春风,娓娓讲述着一位青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一段暖心的往事。

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冬,苏轼离开凤翔,回到京师,踏上了政治生涯的新征程。是的,凤翔府留不住他,这个舞台毕竟太小了,他的心里装的是天下苍生,凤翔只是他这只凤凰暂栖的一棵梧桐罢了,他必须翱翔千仞。三载光阴,对一个仕宦官僚而言,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勤政者,只争朝夕,可以干出很多大事,很多实事;怠政者,无所事事,总觉得日长似岁,等待着日出日落。而衡量这一切的那一杆秤,就在百姓心中。

一湖碧波鉴日月,两岸高柳擎苍天。近一千年过去了,沧海桑田,朝代更替,很多人很多事都湮没在岁月的烟尘中。然而,凤翔东湖屡经修葺,几番增其旧制。如今,那湖犹如一面明镜,历经岁月的打磨,风雨的擦拭,清波粼粼,水光潋滟。那柳,老干虬枝,立地擎天,宛若苏子下察上秉、尊君泽民的写照。

有人说,这东坡柳已非东坡先生当年亲手所植,乃后世补栽。其实,这古柳是否为东坡所植,已不重要,也无需考证。试想,此柳若为东坡所植,植下的何止一棵柳?还有勤实爱民的为政之道;此柳若是后世补栽,栽下的也何止一棵柳?还有对东坡先生的景仰和怀念。

凤翔东湖畔的古柳,永远是扎根在老百姓心中的东坡柳。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