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疫情推迟了春天的开学时间,但是起初的网课和后来的周末补课,让这个暑假终于赶在大暑之前照旧开始。那些在外求学的孩子挎包提袋,像一只只候鸟飞回村庄,让原本一潭死水的村子如注清流似,一下子活了过来。
故乡是一座有着二千余人的大村庄,因为地处交通要道,地势平坦,水旱地均有,曾是十里八乡眼馋的"白菜心".可就是这座曾经让人嫉妒的香饽饽,也在人口流失中出现了不可避免的萧条与衰落。虽然村子里的马路很宽,路灯很亮,楼房盖得也很漂亮,但驻守在村里的人还不足五分之一,且大多老弱病残。村中心的集市已没了商贩。迁不走的商店、理发店、杂货铺、修理铺等,就像留守在村里的人一样苟延残喘着。有时一天里都看不到一个顾客,大多时间里,这些店老板都呆若木鸡地守望着,或者用看电视的方式打发着时日。
村中心的集市看不到人,村子里的街巷更是空旷的寂寞,家家户户基本上是铁将军把门。主家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已经在城里买了房,这一座座孤寂的院落被他们作为最后的栖息地,只会在春节或者有重要事宜时才开启。就像今年疫情初始暴发期,大多乡人都回到了乡村,因为在村庄里他们不必担心活不下去。有钱多花没钱少花,农村人最朴实的观念让他们能屈能伸地活着。因为疫情,曾经早出晚归疲于奔命的他们,不仅陪着老人和孩子度过了一个长假,更让他们意识到,原来无论走多远,村庄依旧是他们最坚强的后盾,这也是许多进了城甚至变成城里人的村人,仍然要把村庄里的房子修葺一新的原因。
虽然村庄里的生活很闲适,但为了拥有更好的生活,疫情解禁后,村里的青壮年依旧踏上了外出的征程。这一种矛盾的生活方式,让村人尴尬的生存着。只有到了暑期,随着孩子们的回归,村庄才有了生气。这些小候鸟近点得就在县城,远点得在市区,更远得便是省外。他们中既有和父母定居城市的新市民,也有跟随父母进城的乡人,虽然他们在户籍上有差异,但籍贯都是乡村,更因为健在的祖父辈,让他们与这个村庄并没有因为离去而失去联系。无法陪伴尽孝的子女,便会在暑期将孩子们送回老家,一是因为自己忙于工作无暇顾及,更因为老人能照顾孩子的一日三餐,让他们安心工作。而这些老人似乎比孩子们更喜欢暑期,虽然祖孙之间隔着无法填充的代沟,但孩子的归来,却能让暮气沉沉的村庄变得活泛起来。
和众多的村民一样,每一年,我的孩子、妹妹的孩子,还有弟弟的孩子都会在暑期,集中在故乡的母亲身旁。虽然他们分处不同的城市,一年中也只有两个假期才能相见,但他们回到故乡的那座小院时,欢腾得像小马驹。看着孩子们在村庄里大呼小叫地疯跑、乱窜,我发现这才是真正的童年和真实的乡村。即使正午的太阳火辣辣,即使大雨滂沱的下,孩子们依旧乐不思蜀地满村跑,就像当年的我们一样无所顾忌。也许只有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他们才能施展开拳脚,尽情地歌唱,三五成群的一呼百应。而这一种快乐,似乎要比城市里孤独地守在电视前或者游戏机旁,来得自然和丰富。他们会拿着蜘蛛网做成球拍样的网杆捕蝉、捉蜻蜓,他们会在溪流中抓着螃蟹与游鱼,他们会坐在门口的石阶前看满天星月,听摇着蒲扇的爷爷奶奶讲述天上的故事……这一种温馨,让村庄暖暖一如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