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白驹过隙,从流传古至今的重阳节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模样了。每逢重阳节,王维这首诗便浮上脑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但如今,人们只能记得这首诗,只知道这首诗是在重阳作的,寄托了王维浓浓的思乡之情。但其中的各种习俗早被世人淡忘,甚至有些人连"茱萸"都不大了解。
"重阳"之说,与九相关,九为阳数,两九相重,故为"重阳".即它的来源便是如此,古人认为重阳节是一个值得庆祝的节日,亲人相聚。朋友友情长久。而如今便是在家中相聚,有些人认为什么时候都能相聚,不差这几日,殊不知他们的无所谓是对文化的不尊重。为何不想工作也不差这几日,与家人在这美好的节日中欢庆才是比较重要的。
再者,茱萸是什么?想必很多人不甚了解。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春天开花,秋天结红色果实,气味强烈,可入药,可以消毒杀虫,为何王维诗中要插茱萸来表示重阳节?古时,人们相信,佩戴茱萸不仅有驱蚊虫的特征,还有驱邪治病,延年益寿的功能。并且茱萸结果正当重阳,于是佩茱萸便是在重阳节中不可或缺的习俗,而如今重阳节人们却只关心打折扣的各种产品,在网上抢购自己平日里觉得昂贵的东西,这不自觉便成了当今社会的"重阳节"了。随了世俗,忘了诗意。
秋日登高望远,景色开阔,心神宁静,积下的郁气便一扫而空。古人为了舒缓自己的沉郁,便在九月九日随友人或亲人登山。最常去的便是仓王庙,毛驼岗,独乐岗,愁台等。而如今的人,在这值得放松的日子里,依旧在工作,为了那一天多于平常的余利而放弃了这个传统,不传承,子孙后代何人还知晓还要登高?就算知道也不见得就会去做。没有了榜样,谁会真心实意去干这件事。物质方面的财富,人们可以用双手去创造,去获取。但时间最无情也最吝啬,它稍纵即逝,失不再来,文化也就稍纵即逝了。古人是活在诗中,但世人却只能在过往中寻找慰籍。
白居易在《重阳席上赋白菊》中写道:"满园花菊郁黄金,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即写出了赏菊的欢欣,也道出了自己那颗老当益壮的心。古时重阳节又称"菊花节".独立寒秋的菊花,象征长寿,寓意品质的高洁。而重阳赏菊便是因为古人想要拥有菊花一样的高洁。但如今可乐,炸鸡,啤酒,烤肉却成了重阳节现今的习俗。夜市中,巨大的烟雾笼罩在上空,嘈杂的人群,各种吆喝声参杂在一起,形成了一片杂乱之景。再也没有古人悠闲恬淡的品菊作诗的恬静之景。似乎这景象从未有过,却又一只存在在历史的长河中,没了诗意,存了杂景。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如今诗一般的重阳,早已变了模样,被世俗侵染。文化离我们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