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途上的“家”

知远网

2023-11-13文/章迪思随笔

对于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来说,每天清早拉上门把手转身告别的那个空间,固然是意义无可取代的家;但在白天漫长的工作时间里(兴许还要延续到晚上),有些场所和时刻,也能让我们瞬间抽离繁忙的工作,感受到一丝居家的温馨平静。这些场所和时刻,我称之为“路途上的‘家’”。

对我而言,静安别墅就是这样一个“路途上的‘家’”。它由百年前来自南浔的富商斥资建造,十二排三层红砖洋房,每三户连成一排,每一户门前有小型庭院,阳台上有巴洛克风格的石雕纹饰,十二排别墅沿中轴线左右对称排列。这是一条一头连接着南京西路商圈,一头连接着梧桐掩映、小店密布的威海路的中轴线,在其间行走的,多是午休时间出来“放风”、胸前门禁卡一晃一晃的办公室男女,或是慕名而来“打卡”的海内外游客,于他们而言,这里有一条可以少走路的近道,或是旅游手册上五星推荐的景点。而到了傍晚时分,当热闹人流逐渐散去,静安别墅开始散发另一种魅力。它混合着上海人家的饭菜香气,在你的心底搅起一股对于远方的、属于自己的家的怀念和乡愁。

走在静安别墅,最好是初夏傍晚,天光足够长,气温还不至于闷热。习惯早吃晚饭的中老年住户,已经吃完在路边摆几张小桌椅拉起了家常。和红色砖墙颜色相近的小花,从庭院上方探出头来。围墙转角挂有白色泡沫塑料板,上面是用圆珠笔或红色碎砖片手写的“冷饮”、“饮料”。一两百米的短短路途上,你可以听到从厨房里传来不锈钢锅铲和铁锅相撞击发出的铿锵声、六点半新闻里播音员字正腔圆的播报声、或是孩子温习课文的朗朗读书声。它让你想起遥远的童年时代的家。固然,对于途经这里的每一个成年人来说,此刻他们现实意义上的家,可能近在几公里之内,远在几千公里之外。静安别墅充其量只是他们经过的一个关于“家”的样本。但它在人们心底唤起的,却是对象征意义上“家”的向往。在那里,我们尚未长大,父母还未老去,工作、开支、孩子升学……现实世界的种种重负,都还在很远很远的地方。

除了形而上层面样本式的“家”,静安别墅还提供和家居生活相关的各种便利。作为在附近的上班族一员,我可以准确说出静安别墅里的某号可以配钥匙、某号可以给过长的皮包带子多打几个孔、某号的裁缝阿姨可以把商场里新买的衣服改到天衣无缝——很可能几天后某个傍晚再次途经这里,还会看到前几天为自己提供服务的这些爷叔、阿姨,露出了生活化的B面,正在门口搭个方桌,和自家人一起吃晚饭。

简·雅各布斯讨论大城市死与生的书如今已成为城市规划界的经典著作,在书中她谈到一个有活力的街区会同时给居住在其中的居民和周围的上班族带来便利,与此同时,“在这里做工的人和本地的居民合在一起的能量会超过这两种力量简单的叠加之和。”静安别墅可能就是这样一个样本。

有时候觉得,我对这里的熟悉程度,可能胜过了自己真正的家所在的街区。因为,我始终不确定,离自己家最近的配钥匙铺位在哪里,手法精湛的裁缝阿姨又在哪里。这是否说明我工作过于勤奋、过于早出晚归,以至于无暇在业余时间办理这些琐碎的居家事务?不,我更愿意相信,是静安别墅的存在本身足够独特和精妙。

身处寸土寸金的上海市中心的它,像是一个绝妙隐喻,它和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紧密共生,与此同时,它又为其中如陀螺般旋转的职场人士提供一个出口,不仅解决日常生活所需,也提供一份关于家的想象与向往。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