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缺医少药,医院更少,上规模的医院除了大城市,像镇江这种小城市,极少。那时候老百姓生了病,多是靠中药,可一些中药也不是清苦百姓能承受得起的。
那时由于贫困,能吃饱就是了不起的生活了,更谈不上营养成分。有人由于伤寒、副伤寒、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病毒性肝炎、败血症等各种急、慢性感染,造成了脾肿大。天天在珍珠路上早锻炼的老王,今年已经82岁了,他说他在12岁那年,也就是1950年,就得过这种病,当时他的肚子肿得比头还大。他是家里的长孙,他奶奶看到大孙子这样,着急得很,但也没办法。王老说,那时有很多游医,也叫“郎中”,走街串巷。一天下午,一个个头中等的清瘦中年男子走到他家门口,那人留着长到胸前的白色胡须,右肩上搭着一个布袋,左手摇着一个拨浪鼓,一边走一边叫唤着“专治大肚子病”。他奶奶赶紧把男子喊住,经过协商,医疗费三斗糙米,那时的三斗米,在普通百姓家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了。
谈妥价格后,那个郎中叫他躺在大桌子上,用手在他肚子上左按按右按按确定了位置,然后从布袋里拿出一根15厘米左右长的细细钢钎,钢钎一头是尖的,另一头有个环。郎中又从布袋里拿出一沓锡纸,点着后把钢钎放在火上烧,钢钎都烧红了。王老说他当时也不知道这个郎中要干什么,就一直盯着郎中看,后来他看见郎中用烧红的钢钎对着他鼓起的肚皮一下子戳了进去,他一阵剧痛晕了过去。过了多长时间他不知道,醒后只看见郎中用一个像现在拔火罐用的玻璃火罐,一下一下对着肚皮破口往外吸,边上放着一个脸盆,里面已有半盆的脓液和黑色的血。又拔了一会,直到玻璃火罐里有了鲜血,郎中才停止,用刚才的锡纸灰涂在伤口处。郎中对他奶奶说,明天早上煮点粥,孩子就能吃了。果不其然,第二天早上,他真的就能吃粥了。
时光过去七十年了,我国的医疗体系已十分健全,严格的医疗管理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让游医(郎中)没有了市场。但我们不能忘记那个贫困的年代,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还有待于后浪们去发掘、研究、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