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旗袍是因为一位女士,第一件旗袍就是她送的。我知道,她是把我当成了她作品中描绘的女子,青草一样的女子。
青草当然要纯,要雅,所以她送我旗袍,各式各样的,浅绿色、深绿色、白色……还有一件上面绘着凤凰图案的。起初,我以为自己瘦小,是不适宜穿旗袍的,待上了身,众人都夸极美。后来,我也便偶尔也会添置一两套,柜子里的旗袍便越挂越多,渐渐的,各个季节的、各个颜色的、长短薄厚不一的、布的、丝绸的就都有了。数一数,大多数还是她送的。就想,有些人出现在生命里,或许就是为了感染我们的,不仅感染我们的言行举止,有时竟连我们饮食穿衣的喜好都改变了。
从此,我从一个喜欢穿短裤、一字领的时尚女孩,变成了一个喜欢穿中式衣衫,端庄、优雅,青草一样的女子。那个时候,见她和另一些年长的好友,都要脱下自己充满青春气息的服饰,换上尽量显得成熟稳重的衣衫。就这样,在大雁塔北广场友人开的酒店接待室里,我陪着他们这些个忘年好友饮酒时,依然被他们批评了,批评我穿得不像个文化人,穿得像社会青年。
可我终归是一个二十多岁爱美的女孩。所以,背着他们的时候,我依然会偶尔穿着时尚潮流的衣服,只不过大都是在外出旅游,或者上街时。我想,我终于是在向着她内心期待的样子转变着。
青草一样的女孩,总活跃在她的作品中。她看着我穿上各种样式的旗袍,跟她小说中的女孩儿一样,就满足地笑了。下次见她时,或许又带了两件过来,我也乐此不疲地给她当模特了。
她是喜欢典雅端庄如同莲一样纯白的女人的,也是喜欢青涩单纯如杜若一样的女孩的。后来,我看到另一位忘年师友写了一篇《麻子太太》,文中的主人公冯九先生的太太,就是一个一辈子喜爱旗袍的女人,虽然她最后的结局并不完美,但她穿旗袍的风韵却刻在了我的脑海里。原来,他们都喜爱旗袍这种服饰呀,合上书后,我想。
当我渐渐成长,用一笔一画、一字一符立锥于这个圈内时,我也终于明白,只有那样的服饰,才适合我了。因为年龄小,所到之处,往往被轻视,如若打扮时尚,便更加不被重视了。
从此,便更加注重自己的服饰了。
不过旗袍还真是女人的闺蜜,它迄今都被大家认为是最能体现东方女性曲线美的衣服。一次参加一个颁奖典礼,为此特意备了件黑色绒面的旗袍,遇到一姐姐,偷偷在我耳边说:"你穿旗袍真的好看,该有的有,该没有的没有。"会心一笑后,告知她一切都是这衣服的功劳。从此,也便更加喜爱旗袍了。
作家张爱玲,一生特别钟爱旗袍。细观她留下来的照片,大多是旗袍照。当然,旗袍本就被上海女人所热衷,尤其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更是旗袍的黄金时代。当时上至名媛小姐、电影明星,下到普通女工、家庭妇女,无不以穿旗袍为荣。而张爱玲作为典型的上海女人,又是有风韵的作家,自然是旗袍的忠实粉丝。据说她不仅经常定做各种旗袍,还亲自设计,现在流传下来的她的旗袍照很多都是她自己设计的。不仅如此,熟悉她小说的人都知道,她笔下的女主人公,几乎都是穿着旗袍出场的,而这些旗袍的样式、颜色,似乎都暗喻了主人公的性格和命运。
张爱玲笔下,每个女人的旗袍都是独一无二的。她在一开始塑造主人公的时候,心中有了那样一个人物的时候,就已经为她配好了衣服。不同的布料和底色,迥异的花样和风格,或妖艳,或朴素,或清纯,或知性。她将旗袍作为笔下人物命运的外在表现,借服饰来描述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变化。
小说《半生缘》中,曼桢就穿过"一件浅粉色的旗袍,袖口压着极窄的一道黑白辫子花边".而曼璐出场时,则"穿着一件苹果绿软长旗袍,倒有八成新,只是腰际有一个黑隐隐的手印,那是跳舞的时候人家手汗印上去的";见世钧时,她则是"一件黑色的长旗袍,袍叉里露出水钻镶边的黑绸长裤".这姐妹二人的服饰,看似都是旗袍,给人完全不同的感觉。曼桢是都市里最平凡的女子,没有漂亮的容颜,但她不卑不亢,坚持履行着自己女人的使命。而曼璐是一位艳俗的舞女,旗袍上的黑手印是她不幸命运的象征,暗示了表面光鲜下内心的阴暗。
张爱玲将旗袍作为笔下人物命运的外化,无疑也是因为自己喜爱旗袍的原因。不得不说,旗袍有时候会给人一种苍凉的感觉。假使一个化着浓妆、穿着丝绸旗袍、烫着卷发的女人,静静地呆在一个房间的窗前,抽着烟。那背影,抑或是侧影无疑会给人一种孤冷、高傲的感觉。我想,张爱玲骨子里就是这样的,所以她才会用细腻的笔法、冷淡的言语,将那苍凉贯穿于笔下的女人,去印证她那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每每在新闻报道中看到中国女性外交官员穿着端庄秀美的旗袍与外国女人站在一起时,那种优雅、高贵的气质,一下子便衬托出来了。也因此,我便更加喜爱旗袍了。
我在想,二十多岁的年龄,对旗袍来说,还是稍显稚嫩。或许再过十年,我更能穿出它的韵味。那时,我定要烫一个卷发,穿一袭旗袍,化一个精致的妆容,端一杯红酒,站于窗前,静看花开花落。